说起山西的平遥古城来,那真是如雷贯耳。这是一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平遥城墙。“高筑墙,广积粮”,按照这一原则,平遥城开建伊始就彰显出非凡的气魄。城墙总周长达米,墙高达12米。
可是,平遥城的高墙挡得住外扰,却挡不住内乱。仅仅过了二百多年,到万历时候,山西特别平遥一带就动乱频发。在危机四伏的当口,有一位平阴人做了平遥县令,他以果敢的手段平息了内乱,通过有效治理,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在此基础上,扩建平遥城,大力发展商业经济,从而奠定了平遥城作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商业、金融中心的地位。
这位扩建平遥城的平阴人,就是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孟一脉。
《明史·孟一脉传》载:“孟一脉,字淑孔,别号连珠,东阿人,隆庆丁卯科举人,辛未进士。初授平遥知县,擢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遣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守东兖道右参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通政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孟一脉生而聪慧,年少时就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文章出众,常有警人之语。辛未年考中进士后,授山西平遥县知县。平遥县土地瘠薄,民风蛮悍,加之赋税及军粮太重,军民之间常起纠纷,被逮捕的民众高达万人,光是粮官就杀掉六人。孟一脉到任后,果断下令,不滥杀无辜,减免赋税,他组织三万民众,开垦土地八百多顷。孟一脉在平遥任职五年,积储粮食就达十万石。自此,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平遥自古就是三晋的物资集散地。经过数年的治理,平遥已是政通人和。于是,孟一脉奏请朝廷,下大气力维修、扩建平遥县城,通过发展商贸进一步壮大平遥经济。对于这一举措,《平遥县志》对孟一脉多有赞誉。古城至今保有《孟侯新甃甎(砖)城记碑》一块,该碑详细记载了孟一脉修筑平遥古城的经过。
这次扩城将西北两面分别向外延伸,筑起的夯土城垣用青砖包裹,总周长达到十二里,开六门,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形成了一座巍峨壮观、繁荣昌盛的城池。
到清朝时期,平遥金融业日渐发达,一举而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城市之一。那时,一种所谓“票号”的行业在平遥兴起,专营汇款业务。以“日昇昌"为首的八大票号足以“汇通天下”。他们在全国17个省的45个城市设有分号,有的票号甚至和美国纽约、旧金山也有汇兑业务往来。
历经朝代更迭、熬过战火硝烟,七百多年后的平遥城仍完好维持它原有古建格局。其以礼为本、天人合一、文东武西、中轴对称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理念从这座古城中也得到完整体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平遥古城成为山西人乃至中国人的骄傲。不得不说,孟一脉功不可没。
因政绩卓著,孟一脉被提拔为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
万历六年,因与宰相张居正意见不同,孟一脉被削职为民。五年后,张居正离世,孟一脉官复原职。他恪尽职守,敢于上疏直言。因要求朝廷“减宫女,开言路,重教化,禁淫侈,习战守”,又惹恼万历皇帝,被贬为建昌推官。
孟一脉上任后,起用李庆杨协理政事,丈量土地,梳理政务,赈济饥民,乡民称颂。不久,升迁为南京右通政。后因患疾病,请归故里。
万历四十一年,孟一脉重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等地方提督军务。由于此地环境恶劣,生产难以发展,南赣民生十分困苦,“军民杂居,岗民为乱。饥民载道,三军待毙”,致使地方很不稳定。孟一脉到任后,巡察民情,鼓励发展农商,捐奉救济饥民,并“请捐免专卖税”,令“岗民攸服”。经孟一脉三年的治理,民生得到改善,社会得以稳定,受到乡民们高度赞誉。如果说王阳明巡抚南赣,是平定匪患的英雄,而孟一脉巡抚南赣,则是使此地得到长治久安的功臣。
孟一脉又被朝臣推举为左副都御史,但因病未赴任。《东阿县志》载:孟一脉“登榜四十九年,历官一十七载,归故山,八十有一。又三年,卒。”孟一脉逝世后,葬于其故里平阴县洪范池镇小黄崖村,其陵园“文革”时被毁。幸运的是,孟一脉三间故居仍在。
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几百年过去了,我相信孟一脉没有死,他还活着。活在平遥古城的一砖一瓦里,活在一代代故乡人的心坎里。
以文会友,天长地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