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穿越千年痴绝处,归来再无徽州

关于徽州,于我并不陌生,8岁到16岁之间的8年时间,我一直都生活在这里,跟随父母从黟县到祁门到休宁,走遍了半个徽州,去过婺源和绩溪,唯独歙县没有涉足,那时总是想,反正这么近,随时都可以去,不曾想离开徽州后一走就是30多年。

近些年工作相对轻松一点,再加上那里的同学也在呼唤我早日回去,年回祁门三次,33年再相聚,不胜唏嘘。

关于徽州,我更喜欢用骑行的方式来述说。17年秋天我骑车从江西省向塘镇经景德镇到瑶里古镇,翻越浙岭进入徽州,在祁门,黟县一带玩了几天,古徽州美景再次深深震撼了我。回来后仔细规划线路,查阅路线上可以到达景点的资料,期待再次骑行徽州并做到完美。春天,一切准备就绪,出发!

第一站是屯溪,也就是如今的黄山市,因大雨并没有在屯溪老街和黎阳老街过多游玩(这里其实我很熟悉,留到下次再说),然后冒雨往歙县骑行,傍晚前到了徽州古城。

虽然从未来过歙县,但对歙县一点也不陌生,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设九州三十六郡七百余县,歙县以及同属徽州的黟县,都是那个时候建县的,两千多年来,县名不改,位置不动,多少古县镇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歙县依旧。

两千多年来,以歙县为基点的古徽州人,创造出无比绚丽的徽州文化,其中的徽学,是与藏学,敦煌学一样,并立于中国地方显学的顶端,以新安江命名的新安学派,是徽学中的精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明清时期的徽商,更是横扫商界,独领风骚五百年,“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便是历史对徽商辉煌岁月的真实写照。

隋朝时期,歙县名歙州,末年古徽州传奇人物汪华将州治迁至现徽州古城,从那后古城便一直就是古徽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宋徽宗时,平定境内的方腊起义,为彰显政绩,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一府六县(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绩溪,婺源)格局再也没有发生改变,成为近千年来中国大地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

两千多年来古徽州人建造出了无数建筑精品,歙县作为徽州的中心,境内更是瑰宝遍地,即使没有去过歙县的人,随意也能说出几个来:棠棣牌坊群,鲍家花园,许国石牌坊,新安江百里画廊,徽州古城,以及遍布山间江畔的古村落。

来到歙县,因为骑行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找重点。此次的重点就是徽州古城。

到了县城,直奔古城,冒雨在古城里看了看,第一印象是,保护得太完好了,她能与四川阆中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并称为我国保护最完好的古城,并非虚名。晚上就露营在练江江畔,太平桥头,古城大门口。

歙县太平桥,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才改建石桥,多年了。

桥的那头,有一酒肆,某年李白来这里寻友不遇,来这里喝闷酒,后来人们把此楼称为太白楼。

第二天依然春雨绵绵,我已无法等待,走进古城。自汪华将州府迁到此地,千多年来这里就是府县同治,这种现象国内并不多见,我去过的福建汀州古城也是这样的,

徽州古城,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就是府城,以前也是有县城的,但基本都是遗址了。古城目前还保存有四门,有近三里的古城墙

此处就是徽州府衙,也就是衙门,古徽州的最高权力中心

谯楼,导游图上写的是南谯楼,主要作用是打更报点

进大门到出这个城门,里面都是府城办公区域,也不是很大

出了阳和门,面对的一大片古城区,是居民区,最有名气的建筑就是许国石坊

石坊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近年

是大学士许国衣锦还乡后皇帝恩赐修建的

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这座牌坊有三绝:形式上呈口字形,在所有的牌坊中独一无二为一绝;在许国生前就立坊为二绝;在石头上仿木接榫为三绝

它就这样傲立在大街上,默默地炫耀着他的荣光。

古城内街道整齐有序排列,有名气的是斗山街和打箍井街

古井尚在,虽已残缺,但年岁不小,据说有年历史

古城并没有像屯溪老街那样熙熙攘攘,很多店面也不开门,看店名就知道,这里卖得最多的就是徽州特产,文房四宝中的歙砚,产地就是歙县。

走在古城里,很有压力,古徽州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名人荟萃,粗人一个的我,不敢喧哗,不敢妄言。

到了年婺源县划为江西省,民间回皖请愿运动持续十余年,终在年婺源重新划归徽州。两年后婺源解放的同时,再次划到江西省上饶市,这次就不知道何时回来了。

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同时绩溪划归宣城市管辖,于是世间再无徽州,徽州只在梦里有。

下一站:渔梁坝,徽州人的望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