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谒山西王家大院
作者:全景
山西大槐树寻根问祖园
山西省晋中市洪洞县大槐树是炎黄子孙巡根问祖之地。到了大槐树,自然而然要去灵石县王家大院。
但凡参观了王家大院的人,几乎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居民院落那么简单。我认为她是山西太原王姓族人发家史的实物佐证,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和中国民居博物馆。山东琅琊王氏后人王鲁湘拜谒后所题:“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座院,院是半座城”。我想,她承载着我们王姓族人太多太多的期许和守望。正如余秋雨先生参观后所题,“儒学千年家园梦,留于临石半山间”。
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之称,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
据记载,灵石县静升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年—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以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直至卢沟桥事变后,一多年行医王氏后裔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成都,王家大院再无有人居住。
作为天水王氏的后裔,虽与山西太原王氏不属同一支王氏族系,但毕竟一笔写不了两个王字,故一有机会去山西,王家大院非去不可。
我之前两次去王家大院。一次是十五年前随天水市农林考察团,去陕西白水、礼泉,山西运城、太原考察果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顺便去参观了王家大院。那时王家大院门前比较空旷,车队直接可以开到大门口,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又山西方面接待,不用买门票。大概参观了两小时,在大门口合了影就匆匆忙忙又出发了。
那次给我的印象,王家大院是晋商发家的产物,也是中国目前保存完好、建筑规模宏伟、木石砖雕工艺精湛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年拍摄的电视机《乔家大院》使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蜚声中外。之后,王家大院有名落孙山之感觉,乔家大院成了山西大院的代表。
然而,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胜于雄辩。短短数十年时间,今天的王家大院成为游客心中山西大院的“一哥”,独占鳌头。
东院--高家崖门楼
第二次去王家大院是前年国庆节长假期间。儿子驱车拉的我和老伴,那天从平遥古城过来已是下午两点左右,到景区附近已是人满为患,车辆无法靠近,游人无法进入,只好在距王家大院3公里的红崖峡谷景区转了一圈,吃了碗刀削面就直接返回西安了。
高家崖院内一角
这次去王家大院,是因为老伴和儿子上次没有去成,只要是满足她们母子的愿望。因为疫情影响,景区基本没有游客,加上我们3人,总共不到20个游客,门票减半收取,每人30元人民币。偌大个景区,庭院街巷空空如也,我们走走歇歇,轻松自如,悠然自得,好不惬意。
虽两进王家大院,毕竟我是建筑美学外行,仅看看热闹而已。据介绍,王家大院从清末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战火,王家大院多有损坏,今天留存的大约还有4.5万平方米,分东西两片区域,这些是年以后重新修复的。
东边的一片称为高家崖,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体部分有35座院落间房子。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院,每院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都各自有厨房院、家塾院,还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整个建筑的布局类似于官府建筑,这也是王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等晋商大院不同的地方。
西边的一片称为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有88座院落余间房子。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以中间一条主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可谓匠心独具。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整体建筑风格既保持官气贵气,又有江南私家园林的韵味,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内有九曲回廊,给人曲径通幽之感。
以笔者理解,王家大院之所以名闻遐迩,究其原因,一是王家大院的建筑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万平米以上,拥有“五巷”、“六堡”、“五祠堂”,占地面积、房屋间数、居住人数为中华之最,自古至今尚无出其右者;
二是明清民居建筑集大成者。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王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先后建成。五座院落的布局分别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镶嵌其中的木、砖、石三雕的吉祥寓意、其数量之大、手艺之精美、内涵之丰富都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在王家大院内能够看到的各种木制、石制和砖制构件上,多有雕刻,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专门的装饰类雕刻作品。雕刻的技法上从浮雕、圆雕到阴刻阳刻,基本上中国古代的雕刻技法在王家大院里都能见到。而雕刻的内容也是从日常生活到宗教内容到装饰美化无所不包。也难怪王家大院被称作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宝库”呢;
三是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映奎”、“桂馨”,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四是文史实物资料给人们的震撼。其中的珍品一,凝瑞居大厅内陈列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这张图证实,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版图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相对比,北部俄罗斯部分蒙古国全部、西北部哈萨克斯坦、西南印度部分均属清朝疆域,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对研究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是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珍品二是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圣旨。王家因在当时多行善举,尤其是为国家抵御入侵的军队捐献马匹粮草有功,这道圣旨是专为王家封官行赏的。由此,我想到了建国七十周年表彰的“国家勋章”的获得者,自古到今谁为国家民族做了贡献,国家都会表彰奖励,以弘扬爱国热情民族正义。
参观王家大院,借古喻今意义深远。古代的官和商、现代的政府与企业,都离不开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在中国古代,单纯的做买卖挣钱,是没有安全感的。尤其是王家这种靠边贸起家的,官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不高兴治你个通敌造反,会叫你顷刻人头落地或倾家荡产。所以古代的很多商人富了之后,都会选择向权力靠拢,捐钱给自己买个官,以提高政治地位。王家也不例外,实现了由商到官的衍变。现代社会,一些企业家也很有担当,通过做慈善光彩事业,为国家和人们做了很大贡献。政府在给予其荣誉的同时,也给他们政协委员职务,参政议政,提高政治地位和待遇。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不论做买卖还是当官,但凡有钱之后,人们不是想着用钱去投资,让钱生钱,而是想着买地盖大房子。这是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王家兴旺发达之后,也走上了挣钱——买地——盖房的循环道路。王家大院这一建设的过程持续了多年的时间。如今,一些有钱人,也是以各种名目、打造旅游景点、老年公寓等大兴土木,违法占地、破坏植被的一批山庄、大院、别墅被依法拆除的消息,时不时出现在媒体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