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逛景游历,饱览山河,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常态现象,即为——家门口的景致,常被延期详游,甚至于忽略,却启程远步万里,一览异地人文与风情。
虽身居古城其内,已过天命之年,却曾多次徜徉于「梦游」之中,欲将隐于各处的古老园林、建筑的文字牌匾,详理一番,得以「沉浸式」领略历史遗迹的文字魅力,感悟远古博大精深的文明内涵……如此说来,甚为惭愧,笔者联想起余秋雨先生曾写就的一篇《抱愧山西》,属实亦有同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省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类遗迹的肇始地,华夏文明的开端处。相传尧、舜、禹建都于山西。春秋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到山西为「唐国」开国诸侯,后其子燮父改封号为「晋」,是为山西省简称的来由。春秋时晋国为五霸之一,战国时赵、魏、韩三国分晋,山西故有「三晋」之别称。
山西存有占全国70%以上的辽金以前的古建筑,「古塔」种类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拥有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处,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年6月,五台山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大同、平遥、新绛、代县、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有许多古老神话,其中不少著名神话都发生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例如山西运城地区的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等历史传说;长治地区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临汾地区的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等。神话传说,传递着华夏民族的先祖们的生命伟力。巍巍三晋,因此也被赋予人格化的亘古魅力。
话说中国的园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演进,除了传统的叠山理水、动植物、古建围墙之外,楹联与匾额,亦为构成其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匾额,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雕刻,与古建、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成就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东方风韵的艺术品。
一副副优秀的楹联匾额,点缀堂榭,装饰门墙,每每使山水添姿,名胜增色,园林秀逸,丰富了景观,平添了诗情之趣,赋予古建筑以灵感、以神韵,可谓「古建筑的灵魂」。
匾额,《辞海》释义为: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亦单称「匾」或「额」。我国第一部字书,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对「匾」的解释为——扁(匾),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鲁迅先生讲,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一块小小的匾额,聚行、楷、隶、篆于一身,或刚劲雄健,或敦实凝重,或沉稳圆润……字里行间寓意深厚,韵味无穷,表达了作者与挂匾人的志趣与情怀,或融赞许和敬慕于其中。一块块匾额,聚合成了一座浩大的天然「书法艺术馆」。
匾额具体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从汉代「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一语可知,汉代官方用匾额表彰褒奖孝、忠、善行,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山西省,为我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也保留下附着于这些建筑上的大量楹联、匾额。
启程,漫步三晋古城,同游名胜,一览古迹,品匾额读楹联,赏诗文并茂,感受古朴与厚重——
首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晋水之滨的「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环境幽雅舒适,洞亭桥榭、树影婆娑、泉水叮咚、风景秀丽优美,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聊聊在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珍奇部分——楹联与匾额。
晋祠藏有自宋代以来的楹联、匾额多达两百余副。这些楹联,有的记述晋祠的历史渊源,有的赞美晋祠山水景物,有的歌颂农桑宗教……或叙事或绘景,寓意深长。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悬挂的匾额「难老」,语出《诗经·鲁颂》:在泮饮酒,永锡难老”,出自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傅山之手,圆润流畅,豪迈俊逸,乃「晋祠三名匾」之神奇之笔。
水镜台正面悬挂的匾额「水镜台」,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比喻戏台上的人物,无论忠奸善恶,都逃不出世人的眼睛,出自乾隆年间翰林杨二酉之手,清秀潇洒,为「晋祠三名匾」之」秀丽之笔。
对越坊正面的匾额「对越」,语出《诗经·鲁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报答并表彰祖先之功德。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题,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若游龙,为「晋祠三名匾」之雄伟之笔。
「永锡难老」匾,为篆书,悬于圣母殿内檐北端,为山西祁县晋商渠家渠本翘于光绪十五年所篆并书,语出《诗经·鲁颂》,“锡”当“赐”讲,意为「永远赐予青春常驻」,这里是祈求、赞颂晋泉永流不息之意。
再来观赏晋祠的楹联,水镜台有「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全联解构严谨,对仗工整,描绘出一幅晋祠胜境自然景色的画卷。撰联者宁悼德,晋祠南堡人,清末贡生,工书法,善诗文。圣母殿前廊联,「悬翁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全联是对晋祠山水和历史的概括描写,上联指出高耸的悬瓮山下一股晋水分流而去,下联概括剪桐封唐泽及民生的历史渊源。
唐碑亭有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翰香馆有联「登高而思,此乐万古;立言不袭,自成一家」,此联为晋祠目前仅有的三幅篆书刻联之一,言简意深,高瞻远瞩,颇具哲理意味。作者为杨笃,山西乡宁人,清光绪时举人,光绪十八年曾主编《山西通志》。
晋祠公园大门联为「临汾水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怡景亭有联「青山无墨画,绿水万古乐」;陶然村有联「重竹幽兰静观野趣,和风朗日随遇生欣」;颐景亭有联「性定会心自远,身闲乐事偏多」;静怡阁联其一为「花香鸟语群生乐,月霁风清造物心」,其二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伏龙园联其一为「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其二为「古迹虽陈犹在日,春风相遇不知年」……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年,应县木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其址藏有明、清、民国的古匾额54块。悬挂在最高层南向的一块,上写「峻极神工」,该匾字体结构严谨,秀丽端雅,笔圆架方,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年)北征时途经此地所题。
此匾下一层的匾额上有「天下奇观」四个苍劲深沉、刚柔相济的大字,是朱棣第六代孙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公元年)登塔游历时的墨迹。
塔二层匾额上的「天柱地轴」四字,充分表达了书写人对这一伟大建筑和建筑工匠的赞叹之情。此匾整幅字体楷法严谨,用笔刚劲雄健、雍容大度,系明万历年间应州人田蕙所书。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上馆镇的「代县边靖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年),上有两块巨型匾额,分别为「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均长8米,高3米,号称「亚洲第一巨匾」,可谓匾额中的巨无霸。「威镇三关」匾额书体秀劲丰润,结体严整紧密,是楷书中的佳品。
翻开笔者手中这一本由山西省文物局编著的《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一书,可博览三晋大地上,遍布古城各处以原物图片呈示的具有代表性的楹联、匾额。目之所及,内容丰富,文字凝练典雅,浓缩了蔚为壮观的华夏文明,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远与厚重。对热衷于研究古代传统文化以及晋山晋水古文明的读者们,无疑为一册难得之「宝典」。
汾水汤汤,经流不息,千年古城,难老声声……凌霄双塔,参天周柏,阅尽人世沉浮……走进山西的山堂水殿,看看那些大隐于市的古建筑,饶有意趣的楹联匾额,领略「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厚重人文,领略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壬寅年初夏·于湖畔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