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地区元宵节的回忆

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作者:刘翠珍编辑:程程投稿:

红红火火的大年已经过去了,那吃喝玩乐聚会热闹的时光还留有余温,恋恋不舍的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征程。

过了大年,元宵节就要来了,街边路旁一袋袋一盒盒的元宵,也提醒着人们元宵节的到来,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也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传统节日。古人称夜为宵,因此把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民俗中也称元宵节为上元节,和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也称三元大帝。天官紫薇大帝给人们幸福,地官清虚大帝赦免人们的罪过,水官洞阴大帝解除人们的危难。道教把他们的生日分别定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节,七月十五地官节,十月十五水官节。称这三天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相传汉武帝(前—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呂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这一天很热闹,晚上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烟、猜灯谜、吃元宵。不少地方还会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年6月元宵节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祠地区也一直延续着这些民俗活动。在晋祠南堡街南门洞里,晋祠南堡街东靠着堡墙,过去就有一个三官庙,门前有两根柱子,瓦檐庭的门脸,木质的双门。后来归了晋祠小学拆了,现在是幼儿园。

说起元宵,晋祠最有名的元宵叫桂花元宵,正月里走完亲戚,这时候又该送元宵了。新媳妇儿新郎官,只要是晋祠地区的人,都要送元宵到亲家去,彰显自己家的特色。

碾下一袋袋的元宵面,送出一袋袋的元宵,辛苦一点但人们很乐呵。

过去的元宵都是自己家做的,初七初八甚至更早一点就开始了,每家每户,早早的就把糯米用水浸泡一下,捞出来放在一个簸拉里铺一块大笼布搁了水,粉着(米浸泡后泛松软,容易碾成面)。还要早早的到碾子上排队。那时候的碾子最繁忙,白天晚上都有人在碾面,有时候凌晨天冷,米倒到碾子上就开始冻了,碾子在米上推动还上下颠簸,这时候的碾是最不好推的,把冻了的米碾碎想想也很费劲儿。虽然费点精神,好在不用排队吵闹,安静自在。推着推着,排队的人就来了,顺下来的人家也会帮着推碾,一家帮着一家顺着挨下去。

再后来去的人家就会拿一个笤帚排上队,你家轮过来是我家、她家,一家挨着一家的。在家里还的要估着时间,不时去看一下,如果轮到你家了,你不在就会有人隔过你去,倒上了米,你再去也无奈,准不能叫人家收起来。凌晨或者晚上点上一盏灯,寂静的早晨只听到单调的碾子滚动的声音和推碾子的脚步声。还有罗面的的罗和罗下木架子的相互摩擦的次呼次呼的响声。下面是一个放面的大拨拉或者是木制的长条面箱,两面还有特制的抬面箱的握手。而且罗面的罗还要是细罗,面要细了元宵才细腻好吃。

元宵馅儿也是自己做,用砂糖、稀、冰糖、芝麻、核桃仁切碎加玫瑰或者桂花搅拌起来,用做馅儿的一个正方形的模具,敲实了再拿拨开模具,然后横着竖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正方形。滚元宵也比较麻烦,地下放一个锅或盆子盛上水,农家基本家家都有拨拉和一个柳条编的大笊篱,把馅儿先放在笊篱里用水浇一下,要把元宵馅儿浇透了,然后倒进铺了一层元宵面的拨拉里,把一头掀起来用手前后拉动颠簸。滚动着粘上面,再倒进罗子里罗掉表层虚的面,倒到笊篱里浇上水,再倒进放了面的拨拉里,这样一次次重复着,直到元宵个头差不多了。然后一个一个的捡出来,放盘子里或盆子里,点上一个红点,这是供品,白白的圆圆的一点红特别好看。送人的和自己吃的就不点了。

那时候的晋祠地区的糯米,都是晋祠难老泉水浇灌生长的,特别的软。加上自己家的元宵馅儿,拿锅煮出来飘起来就好,勺在碗里,拿筷子夹着软软的元宵,筷子很快就陷进了元宵里去,咬一口馅儿流出来,甜甜的,元宵面从嘴里到筷子拉着长长的丝儿,真好吃。尤其是硬地的元宵面,专供太原老鼠窟元宵用,老鼠窟的馅儿,配上硬地的元宵面,那是真好吃的传统手艺。

这些都留在了记忆中,成为了历史片段。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