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根阮仪三ldquo刀下留城r

山西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和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由于平遥古城太大,我们只好坐电瓶车游走在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之间。导游口若悬河,大侃平遥古城的前世今生。平遥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它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迈进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门槛,这里仍然保留着道光四年(年)的格局,占地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平遥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当年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20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被称之为“古代中国华尔街”。

平遥古城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在平遥古城墙门口,导游感慨良多,说出了平遥人的心里话:这里应该为阮仪三先生立个塑像,没有这位“古城保护神”便没有平遥的今天。“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便成了中国古城遗产保护的一段佳话。

著名学者阮仪三,籍贯扬州,年11月生于苏州,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年,全国盛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各地纷纷开始拆老城建新城,平遥也不例外,但因拆城经费不足,所以动作慢了些,但古城墙已被拉开米的口子。平遥文物保护队队长见到阮仪三,眼泪都流下来了。阮仪三到平遥一看,城墙被扒开了,一条大马路开进去,拆掉30多幢明代建筑、多幢清代建筑。当时还只是讲师的阮仪三趁着缺钱暂停拆迁的空档,白天带着学生考察,晚上不眠不休做规划,最后自己背上图纸去北京搬救兵,向时任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和文化组组长罗哲文求援。

郑孝燮见到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和省长后,写下:“阮仪三平遥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刀下留城’的规划。”至此,阮仪三牵头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终于变成了红头文件。阮仪三赶紧把城墙、郑国寺、双林寺报国宝单位,先拨款修城墙。第一笔款是八万,相当于现在万,古城按照阮仪三的规划新旧分开。为了提高平遥人古城保护意识,他亲自办培训班,让平遥的官员到同济大学学习,住宿费、讲课费、参观费用都由阮仪三贴。年、年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阮仪三背了上万元的债,5年后才还清。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阮仪三的心腹,那边有什么情况都会及时向他通报。

阮仪三办公室有块匾,上写着:“挽狂澜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难。”他常说:“我这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保护古建筑。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平遥人没有辜负阮仪三的期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平遥总体规划中就已确定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指导思想,并专门请来上海同济大学和山西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调整。规划围绕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特色,从城市的性质、职能、规模、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以更加完整地保护好古城风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品位和规划水准。

年11月,《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使古城保护有法可依。年以来,他们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对一大批古民居建筑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同时拆除了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维护了古城风貌的协调统一。

平遥南大街是一条古老街道,是平遥县城对称式格局的中轴线。这条街,现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的“前店后寝”式的传统老字号和古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明清传统商业街风格,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欠账,一些建筑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平遥人意识到,这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地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愧对后人。因此,他们从南大街开始,按照历史原貌,对每一院落、每间铺面乃至路面、管线等做出了详细的维修整治规划,按原有风貌施工,做到保护原结构、原构件、原工艺、原材料,以维护历史的原真性。这些年,他们先后完成了雷履泰、王荩莛、王沛霖等百余间重点民居的维修整治工作,对日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故居中的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   

如今,这里保留着完整的中国明清时期的城池,分布在街巷的明清风格民居散发着古风古韵,一处处钱庄、票号、店铺,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城昔日的繁荣、昌盛,古老的南大街则展示着晋商文化的底蕴。

王喜根:扬州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