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10月号著名山西籍导演贾樟柯他

05:25

人物简介

贾樟柯,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中国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年拍摄电影处女作起,至今自己完成长篇剧情片、纪录片《世界》《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十余部作品,作品多围绕山西构建情节,不仅赢得大批国内粉丝,还频频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等斩获大奖,为中国电影推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贾樟柯从小体现出文学天赋,中学时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高中时创办诗社,而后到北京求学,“从山西走出”;年,在国际电影界载誉无数的他,在家乡山西创立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真正“从世界归来”。

贾樟柯曾获山西晚报主办的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贾樟柯:把国际电影展办进平遥古城

他想让山西与世界对话

他想在家乡设一个主场

中国知名导演贾樟柯。

贾樟柯曾说过,“在电影的王国里,去看电影展是我们走亲戚的方式。”从27岁带着电影游走于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展,二十多年后,他成为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始人。

年10月,在平遥这座有多年历史的古城里,举办了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而在刚刚过去的10月20日,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也圆满落幕。10月12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交流时表示,“尽管今年是第二届,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影响力,比如说它正在成为我国电影节、电影展的一种创新模式,比如说它已经发挥了为新人新作品成长提供孵化器的作用,比如说它已经成为山西深化全面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还有力带动了山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等。这些我们都已经切身感受到了。”

从第一年“平遥元年”的放映影片52部、场,上座率达到93.2%。8天时间入园人数达18万。共举办7场红毯仪式,15场新闻发布会,25场影片映前映后交流会,4场学术活动。到第二年“让电影回归市集”,报名影片数比第一届多%。25个国家和地区的55部影片放映,其中有45.5%的影片为全球首映,98%的影片为中国首映。再到10场“电影人”学术活动,“发展中电影计划”“学院日”“从山西出发”和“一市一县”推荐活动等。刚刚两岁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已经成为山西人集体记忆中无法越过的一个璀璨时刻——一场发生在家门口的电影盛会,一个完全属于山西人自己的国际电影展,一场山西与世界的对话。

办了电影展却没看过一场电影

年,贾樟柯带着他的好朋友,曾是威尼斯电影展主席,同时也是他电影艺术上伯乐的马可·穆勒以及整个公司团队,为这个办在县城里的国际性电影盛会,投入了巨大精力。他说,那时他用上了自己全部的人脉资源,他们克服了办展人才缺乏的困难、攻克了基础设施改建的各个难点、进行了近千部电影的选片工作。小到影展期间餐巾纸的设计,大到整个电影宫的功能设置。在影展举办前,客服、放映排期、志愿者的组织、车队管理、安保、食品安全、消防、医疗,方方面面的工作,贾樟柯和他的团队事无巨细地一点点“啃”了下来。

第一届电影展开展后,8天时间里,贾樟柯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他跟山西晚报记者感慨,希望第二年可以坐下来好好看场电影。而在刚刚闭幕、体量明显增大的第二届中,山西晚报记者问他,当初那个小小的心愿实现了没有,他无可奈何地笑着说,希望第三届可以实现。不过,他还是很欣慰于整个电影展办展团队的成长,第一年从3月份就开始筹划,从北京到太原到平遥再到戛纳,协调、统筹、监工、推荐……他半年多时间里连轴转到“能在任何交通工具上睡着”,第二届平遥电影展他密集而疯狂的工作时间缩短到三周。

第二届结束后,贾樟柯开始筹划第三届,他已经与电影宫的建筑师沟通,为露天影院“站台”改造设计更加舒适的观影环境,他也开始思考如何让电影展与平遥城市生活和旅游业态更好地进行融合……

搭建平台让山西纳入全球视野

转眼,平遥国际电影展已经两岁,从“平遥元年”的一切从零开始,到发出自己观点的“让电影回归市集”,电影人对山西对平遥,从陌生到熟悉,从第一届的“去不去”,变成了第二届的“来不来”。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内容和功能,在业界也得到了高度的肯定,贾樟柯在今年电影展闭幕前很欣慰地说,“今年,中国产业界到访平遥的人非常多,很多影片在平遥找到了他们的合作伙伴,找到了他们的发行商。”

更让他欣慰的是,作为一个政府扶持,依靠市场运营的电影展,在第二届时,已经从市场上找到了总体办展经费的五分之四,“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我非常有信心从第四年开始,影展的全部经费都能从商业合作中筹措。”

而在体量猛然增大的第二届中,山西元素也成为电影展的一大亮点。从9部山西电影的首映和推荐,到一市一县的影视拍摄基地推介会,再到“学院日”里山西院校与来自北电、中戏等院校的交流……如今,依托平遥国际电影展,山西的文化影视产业正被注入新的活力、找到新的机遇,山西本土的文化产业和资源正在逐渐被纳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电影视野里。

这种感受,山西电影人最清楚,就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奖后,带着作品《灰猴》在平遥电影展举行世界首映的山西青年导演张璞跟山西晚报记者说,“没有想过,能在家乡参加电影展。更没想到,有一天像我这样的年轻导演,能在这个平台上被那么多产业界的人看到。贾樟柯提供这个平台,把山西带到世界面前,我想向贾导致敬。”

对电影展的信心来自基层观众

从年第一次参加电影节,27岁的他带着自己的电影去了柏林。直到现在,还是有人在问贾樟柯一个问题,“你在基层创办一个电影展有观众吗?”

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建立在一个只有52万人口的县城,与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相比,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但贾樟柯对山西晚报记者说,他就是想通过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成功举办,呈现一个事实——基层同样存在着对文化艺术的强烈渴望。

“我经常想起十几岁时候的我,那时我也生活在像平遥这样的小城里面,我是多么喜欢看电影啊。我相信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爱电影的孩子,在山西在县城里。所以我希望通过平遥国际电影展让人们知道在基层是有观众的,同时文化的资源是需要流动的。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在有丰富财力、物力、人力的时代里让文化资源能够流动起来。平遥电影展每天会迎来非常多的来自世界各地,也来自山西各地的观众,我觉得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柏林之行,在那个城市,他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二十年后,他同样希望,这样的发现存在于每个来到山西、来到平遥的人的眼中。“中国、山西、平遥,我们有这么优秀的传统和历史。对于踏上这片土地的人来说,一定与当初跟我去柏林一样震撼。山西有这样的自信,打开门让人们发现山西之美,这是电影展的奇妙之处。”

对话与策展人贾樟柯对谈

山西晚报: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初心是什么?

贾樟柯:中国电影需要这个电影展、年轻导演需要这个平台,这是我在导演职业过程中感受到的。从我个人情感来说,山西需要这个新的、现代化的文化项目,来带来新的气象。我能感受到山西强烈转型的渴望,我是山西人,希望自己能做点事情。

山西晚报:从“平遥元年”到“电影回归市集”,每年电影展的主题不同,它选择影片的标准是什么?是我们惯常理解的艺术电影么?

贾樟柯:平遥国际电影展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寻找有创意,有艺术价值,有启发性的影片。而且这些影片对我们来说是不分类型的,去年我们主办梅尔维尔回顾展就是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因为梅尔维尔的影片有很多警匪片,很多类型电影,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作者,我觉得这种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平遥影展一直希望能够坚持的,我们不会为电影贴标签,我们只愿意去寻找这些电影,并且感受它的创造力。

山西晚报:作为第五个国家批准的影展,同时也是最年轻、最独特的一个,平遥电影展对于电影工作者的意义是什么?

贾樟柯:我从拍第一部电影开始,带着电影不停地去戛纳、威尼斯、多伦多、釜山这些影展,有一天我突然想,我为什么在国外转来转去,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影展,把年轻导演、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把优秀的除了我们常见的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国外电影,介绍给国内的观众。再往深里说,为什么是国外的电影节在评价我们的电影,可不可能我们办一个代表中国人自己观点的电影展,形成中国自己电影文化的价值判断。而平遥国际电影展是一个助推青年导演成长为目标,为电影产业输送更多新鲜血液的专业平台,以展映非西方影片为主,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觉得对于中国电影工作者来说,平遥电影展办好了,就是通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办成中国一流的影展,我们电影人在中国的主场。对于山西导演来说,平遥电影展办好了,那是在家乡有一个主场。向国内一流产业看齐,给我们一点时间就可以。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他的人生词典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山西

贾樟柯在《在码头》剧组

在中国的导演里,随便提一个人的名字,你不一定知道他的家乡在哪里,但贾樟柯会是个例外。

从他的电影开始,再到他电影之外的故事。28岁努力奔向世界的贾樟柯,在二十年后,仍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故乡的黄土地上。

少年时想逃离的牵绊、四海为家后对故土的牵挂,再到如今为三晋大地文化转型而牵线搭桥,贾樟柯在他的导演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很多人都对我说,‘贾樟柯,你这几年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我做的所有事情,只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围绕电影;另外一个就是山西,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家乡。”贾樟柯只用了两个词,就为山西晚报记者总结了他这几年的忙碌。

贾樟柯获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家的故事里盛着家乡的味道

年,46岁的贾樟柯回到山西,这次不是回来拍电影,而是将电影艺术和文化资源的种子,埋在故乡。

那年,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那年,他在老家汾阳的一个村庄里,开了一家叫“山河故人”的餐厅。贾樟柯很骄傲于汾阳菜的“血统”以及那种精致和繁琐。他记忆中汾阳菜的八大碗,以及很多其他出自汾阳明代王府中的菜品,那些他小时候只有在婚宴、寿宴这样的酒席上才能一睹全貌的“奢侈品”,都出现在了这个餐厅的菜单上。贾樟柯还将《山河故人》电影所有的海报及在世界各影展上获得的部分奖杯,陈列在餐厅大堂。甚至一进门的柱子上,还有他爱犬的照片。

“这是你的家,你应该有一串钥匙,随时可以回来。”这是《山河故人》里的台词,也是贾樟柯开“山河故人”的原因。电影所带给观众的思考与感受,正是这家餐厅所要传递的味觉信息——让人们回到家乡,伴着家乡饭菜的味道,感受乡土的情谊。这里有淡淡的乡愁,飘散在汾阳的饭菜之中,也有对未来的期望,山河广阔故人终相逢。

开始,相逢在一个餐厅,后来,相逢在一座古城。

在家乡的土地上深埋文化的种子

也是同一年,贾樟柯在贾家庄开始筹建艺术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中国,艺术街区这样的概念在大城市遍地,比如北京就有如、宋庄、二十二院……而在一个地道的农村,建了一个地道的艺术街区,这事在中国,还没有人做过。

近日,当山西晚报记者采访贾樟柯时,问起了贾樟柯艺术中心的进展,他说:“艺术中心现在在人员培训阶段,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有艺术中心的放映员、场务在这里实习,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很快就开业。”

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一座已经关停的水泥厂,但如今它即将变成一座艺术殿堂——艺术中心集现当代艺术展览、公共图书馆、视听图书馆和种子影院、种子剧场、种子讲堂于一身。

视听图书馆内收藏着大量电影影像,公共图书馆则收藏着艺术人文类图书。每年有多个展览,会邀请全球著名艺术家到来。种子讲堂每年会邀请12位艺术及人文领域的一流专家,来汾阳做学术讲座,面对面地和观众交流;种子影院拥有国内最好的放映系统,除放映院线电影之外,还将不定期举办艺术电影点映活动;种子剧场将进行大型时尚发布,并邀请各类型原创剧目前来演出……

这几年全国各地都有邀请贾樟柯去做艺术中心,但对于大城市抛出的橄榄枝,贾樟柯自嘲有“拖延症”,忙着其他事情顾不上。而另一个真正的原因是“觉得没有非要干这个事情的必要。大城市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了,我再做一个有什么意义呢?”但雪片般的邀请,让贾樟柯开始思考,如果要做,怎么做,在哪里做,才能让这个在大城市已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有新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舞台?“最近一两年,我开始觉得文化资源不平衡,大量的资源、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小城市、乡村却很稀缺。尤其是实体文化感受,太少了!”这种与日俱增的“不平衡感”让贾樟柯找到了克服“拖延症”去做艺术中心的途径——回老家做!做中国最早一批在村庄里建立的现代艺术中心!

将电影与美食结合,圆了贾樟柯对家与家乡味道的执念。那么,把文化艺术回流到乡土,则是贾樟柯对这片土地从根部的“施肥”——它滋润的不是一个乡村,它要生长出的,是一个山西乡村与外界的沟通平台,让山西看到世界的天地,让世界看到山西的土地,让文化流动起来,让艺术更接地气。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传递山西声音

年,当记者问贾樟柯为何想到要筹建艺术中心?他的回答是,想建立一个“让世界与山西相遇的地方”;

年,当记者再次问贾樟柯,为何要在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国际性的电影展?他的回答是“文化需求是所有人的需求”;

年,当记者问贾樟柯,为什么会从艺术电影导演、影展策展人,变身为人大代表?贾樟柯说,“我想成为电影和山西声音的传达者”。

年,48岁的贾樟柯又多了一个身份,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工作中建言献策,代表人民履行职责。“人代会是一个很好的建言机会,大家把我们选出来当代表,就是来说话的。”他如此理解这份新使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贾樟柯所言,他围绕的话题还是山西还是文化。“这几年除了创作之外,我主要是在山西工作,山西这两年转型发展,文创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特别需要有人回去做一些贡献,也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更好的资源,把山西的事情办好。”当人大代表的贾樟柯就和他的电影创作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