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并不温婉,却干脆爽利;有个地方,并不山清水秀,却重岩叠嶂,独具匠心;有个地方,并不奢华异常,却独有一番风味……这个地方,便是山西的古城——平遥。
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境内,县境南北平均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平方千米。同蒲铁路、大西高铁、国道、京昆高速等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初到平遥,正值正午。立于古城墙上,湛蓝的天空如宝石般通透清澈,无一浮云,如明镜般映出古老的城貌;耀眼的阳光似乎给这古朴的美景镀上了一层金,给中午的平遥平添了几分辉煌。从城墙上望去,一片浅褐如龟甲般盘踞于这片重山叠嶂间珍稀的平原上。道路纵横交错,互交互通,让人不禁忆起平遥繁华时的样子,定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舒爽的秋风卷夹着山西秋日特有的几丝燥热,倒像是和睦的春风轻轻抚过脸颊,很是舒适。站在风口,展开双臂,竟有一种可逆风飞翔的自信与勇气。仅仅站在城墙上便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油然而生,若站在更高处俯视一切该是何等的自豪?更令人自豪的还有它曾经作为金融中心的“汇通天下”,它两千七百年的风云翻卷,春秋更迭。
平遥旧称古陶,建于西周时期,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历经明洪武、景泰、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和清康熙等各代十余次的扩建、重筑、补修和修葺,而成今日形制,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和民居群落。
考古学家据出土文物考证,位于汾河岸边的古平遥曾是尧帝的封地,尧即陶唐氏,因此此地古时被称为古陶地。《山西通志·建置沿革》记载:“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今天的平遥城,一般认为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前),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而建。明代王道一、清代孙和相纂修《汾州府志》载:“旧城最窄,东南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时属太原郡,其中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之都城。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将位于文水县西南的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随之改为平遥城。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后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今址。
唐武德二年()属介州,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唐贞观元年()到宋至元二年()属汾州。其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烧汾州平遥县城;靖康元年(),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汾州平遥县城,宋余援军和城中余户居民长期抵抗后失败,平遥县城被攻陷。
明初,为防外族侵扰,始建城墙。洪武二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次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之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余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明万历二十三年(),平遥县属汾州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地震造成城垣坍塌,民居毁坏,人畜伤亡;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使城池更加壮观。至此,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平遥古城区格局基本定型。
年,县衙改为县公署,城内出现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年11月9日,日军侵占平遥城,半个月后撤离。年2月13日,日军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至今城墙上仍留有当年的诸多弹痕。年,日本投降,阎锡山派军入驻古城。年7月13日,平遙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遥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城内办公。
年,在古城南开辟新城区,古城内一些机关、医院、企业及部分居民陆续迁出。如今,整个平遥城区划分为新城区和古城区。
年,文庙大成殿、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古城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全城被淹,殃及文物。年,为发展县域经济,欲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在著名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的大力呼吁下,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平遥古城得以留存。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年,在山西调研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偶然间看到一份“平遥县城总体规划”文件,震动很大,他放下手头的调研工作赶赴平遥,立即制止“建设性破坏”方案,并为平遥做出了新的“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留下“刀下留城”的佳话。之后,平遥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年,平遥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年,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和新城发展区。
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范围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区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6千米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镇国寺三部分,三部分同为一体,统称平遥古城,俗称“一城两寺”。
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历史风貌,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池。
下了城墙,古城内少了君王的霸气,而今它真的像一个遥远古朴的粗陶,因盛放了太多传说,深藏了太多故事,而平实沉稳如历尽沧桑的老人,在历史的城墙边投来宠辱不惊的一瞥。城内寂然,青砖斑斑,踏在一块块浅灰色的砖石上,独有的“嘭嘭”声好像独特的乐曲,给古城注入了一些活泼生气;虽是古城,但城内还是住着很多人家,他们大方地打开家门,任游人参观流连,让时间仿若停留在明清时期,再现古人的生活。然而毕竟恍惚,古代的城,现代的人,时空交错,今夕何夕!
出了人家,越往城中心走就越繁华,到了有“明清华尔街”之称的街道,古老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卖牛肉的,卖漆器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种繁忙而快乐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就算再不入世俗的人也会被这种热闹所感染。然而,就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也有一处寂静之所——平遥衙门。由于避开了人流,府里愈加安静起来,尤其站在据说从汉代就“起死回生”一直存活到现在的大槐树下,更是安然。明媚的阳光透过墨绿的枝丫,洒下明灭可见的斑驳光影,婆娑枝叶间暖风吹过,摇曳出“哗哗”的声响,点点落叶飘零在地。一瞬间,好像被一种祥和的寂静所包围,远离了世俗的烦恼,心中的苦痛似乎被隔在尘外,仿若幼时的自己投入母亲的怀抱,那样地安静温暖。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即使离去也被那种温柔包围,让人魂牵梦绕。
“传说尧的后人念其功德,欲筑城邑,在选址时于汾河边沿岸上发现一只大金龟缓缓爬动,众人以为惊奇,随从其后慢行。走至平遥现存地界,众目睽睽之下,神龟倏忽不见,众人左顾右盼,杳然无存。大家一致以为此乃天兆,尧祖显灵,理当在此兴城。尧后令随从就地破土立基,动工筑城。取龟之吉意,引据《河图洛书》,结合先天易理,历时三年造就了一座八卦寿龟城。”古城建筑大致与汾河平行,因建于背山面水的台地上,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佳话。
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城墙沿中都河蜿蜒而建。墙高12米左右,均宽3.5米,周长米。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筑土,外砌青砖,顶铺青砖,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道。墙身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一角楼,隔50米有敌楼1座,共72座,垛口个,传说是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设计的。城门分设南北各一座,分别代表乌龟的首和尾;东西分别两座,代表龟之四肢,东西门外均有附属的瓮城。古城顺应平遥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宛如一只由北向南爬行之势的龟状古城。传说人们害怕乌龟爬走,将其一足拴于古城以东的麓台塔上,这也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的原因。城内街道布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呼应,曰“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颇似龟背上的纹络,构成城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民谚称“走走龟背背,享福一辈辈”。
全城建筑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主要建筑物分别是城隍庙、文庙和县衙署、武庙,代表阴阳两界的最高统府和儒家的文武礼制思想;北边两侧是清虚观和集福寺,代表道、佛两家活动场所;其余各处为店铺、四合院民居。所有这些基本都维持明清建筑风貌,整体反映当时“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正统观念。
鸟瞰全城,以市楼为中心,加上所有大、小街巷和外围城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且主次分明。在礼制程式上,也呈现古代“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格局。整座城池借龟之吉祥长寿寓意,望古城永存,祈福人民。
平遥不奢美,却有静和实。它的古老,它的曾经辉煌,它的厚重内敛、气定神闲与大槐树下那祥和温暖的一刻,定格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古城于我,是一处久久难忘的萦怀之地了……
来源:山西文化旅游网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