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城池寿县古城

北京青春痘医院简介 http://m.39.net/news/a_9084445.html

简介: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安徽中部,控扼淮、淝,古为南北冲要,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既有老庄的豁达,荆楚的浪漫,又有仁者的和婉与志士的豪爽。楚国迁都寿春,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王室礼器。淮南王于此立国五十余年,产生了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巨著《淮南鸿烈》,刘安与八公的“丹术”还使这里成了豆腐文化的故乡。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以弱胜强,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以少胜多的不朽篇章。而今这里留下的芸芸众多的人文景观,无不昭显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多年。

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区,淮河中游南岸,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区、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从寿县汽车客运站进入省道,行驶3.5公里进入环岛,行驶2.5公里达到终点。

面积:城墙周长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

布局:

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当时是楚国的都城,叫郢都或寿春。北宋熙宁至南宋嘉定年间,古城重建,据说建好的寿州城只不过是楚国寿春城西北角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寿州处于皖中南北要冲地带,自古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过著名的淝水之战。除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外,寿县古城的地形地势也很特殊。古城外围有一道“水之长城”,可谓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

位于古城西门之畔的西湖、城北侧的东淝河、城西北的淮河干流、环绕城池的护城河,这一大湖泊、一条大河和两大河道将古城围了起来,形成“水之长城”天然屏障。

寿县古城呈方形,城门四座,各门内都有瓮城一座,内外个门,门洞内皆为砖石券顶结构。城墙体用土夯筑,外侧砌砖,下为石基,高有8米之多,顶宽6米,是相当宽厚高大的。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洪考虑,将部分区域的平砖城墙改为了石垒城墙,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很多古城的城门处都设有瓮城,目的是“瓮中捉鳖”。但寿州古城的西门和北门,内外门却不在一条线上,内外门道呈90度直角,西城门的外门向北,北城门的外门则向西。这种巧妙的设计,除了军事防御上的考虑,最重要作用就是防水。如果洪水冲破外门进入瓮城,那势不可挡的巨大冲力,便可转变为涡流,从而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冲击力度。

城墙根上挖了三个大洞,这三个大洞,就是“涵洞”,明万历年间建好的,如今只剩下了两个,一个是位于东北隅的东涵洞,一个是位于西北隅的西涵洞。

涵洞实际上由“月坝”和“涵道”构成。

涵道,位于城墙下深约0.8米的地方,长约50米,两头分别连接城内城外,中间设有涵口。涵口之上筑有月坝,月坝与城墙等高,这样既能有助于排出积水,也能防止洪水倒灌。

具体来讲,涵洞实现“内水外排,堵阻外水”靠的是设在月坝与涵道之间的“侧凸字形”木塞(下图中的棕红色木块)。

当城内积水时,城内积水通过涵道顶开木塞,排到城外;反之,则城外水进入涵体(月坝),木塞借助水压向连接城内的涵道移动,并随水压的增大而不断塞紧这边涵道的涵口,从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起到防洪作用。

“涵洞”真乃设计巧妙,尽显古人高超智慧,不愧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更了不起的是,这一水利工程沿用至今。

城墙: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城有四门,门上阴刻其名,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四门之外设有吊桥,城外有护城河。

南门-通淝门(四个门唯一可以过汽车的门)

东门-宾阳楼

东门的瓮城

北门-靖淮门

价值:寿县古城墙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同时还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要早一百年。它年代上限可提早到战国时期,并历经汉、唐宋、明清、民国多个时期的修缮和使用,以致今日的状况。这些科学考古发掘获取的信息为研究当地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古城墙经九百多年的沧桑,保存至今,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