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在古建筑爱好者眼中
是一个神奇
且令人痴迷的地方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与五爷庙等建筑群,摄影师
翟鸿宇)▼
在山西现存的
处古建筑文物之中
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
75%
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
80%
中国仅存的
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则
全部
位于山西
此地堪称
“中国古建筑宝库”
(上文数据来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下图为中国古建筑分布示意图,制图
张威/星球研究所)▼
山西为何会拥有
如此众多且珍稀的古建筑?
01
开创家园
首先
我们需要
从这片土地讲起
山西拥有丰厚且广泛覆盖的
黄土层
开挖为洞能达到
壁立10-15米而不倒
(山西灵丘的黄土丘陵,摄影师
崔永江)▼
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
让先民们得以穿土为窑
创造出中国最早的人造家园之一
窑洞
中国现存最早的窑洞遗址
就诞生于-年前仰韶时期的山西
(年6月7日,山西芮城舜南村,正在扩挖土窑洞的一户人家,仅为示意,图文无关,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但黄土比之木材
在相同的压力下
更易坍塌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
拱形结构
巧妙地将部分压力
转化为侧推力
极大地增强了窑洞的安全性
(请横屏观看,下沉式窑洞受力分析示意,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山地与丘陵
占山西面积的80%以上
窑洞也因此
依山傍势、层叠错落
(山西碛口镇李家山村窑洞,摄影师
朱金华)▼
丰饶的黄土与煤炭资源
也为砖瓦的大量烧制提供了可能
随着人们不断追求家园的坚固
耐用的砖瓦普及进千家万户
中国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民居建筑
便诞生于元代的山西
窑洞与砖木房屋
亦可混合搭配
下层建为砖结构窑洞
上层建为砖木房屋
俗称“下窑上房”
(山西碛口镇李家山村的下窑上房,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人们还在窑洞之上的平台
建造类似栏杆扶手的女儿墙
防止坠落
(山西平遥古城的女儿墙,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多个窑洞、房屋围成
合院
是为家族居住之所在
按照内外亲疏关系
房屋被冠以不同名称
长辈或宅主居于正房
晚辈居于厢房、耳房
客人或仆从居于倒座
为了展现一家之主的地位
正房往往是合院之中
最为高敞阔气的建筑
(山西晋中窄院示意图,窄院是为合院的一种,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黄土、砖瓦、木材等
充裕的建筑材料适应不同地形
塑造出不同的正房样式
有的主间突出、次间后退
犹如官吏乌纱帽的帽翅
人称“纱帽翅”
有的借势搭建二层院落
犹如阁楼天台
(部分山西民居示意图,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此外
明清晋商四处奔波
在各地建设票号、会馆
这种走遍全国的眼界
更为山西的民居
荟萃多方建筑元素
徽州的马头墙
在晋南民居中不难见到
晋南人口相对密集
马头墙起到防火作用的同时
也更为美观
(山西万荣县李家大院的马头墙,摄影师
李平安)▼
常见于苏州园林的曲墙
在山西随地势而蜿蜒
柔美婉转的外形
丰富了造景的层次
(山西万荣县李家大院的曲墙,摄影师
李平安)▼
西洋的建筑样式
在山西也普遍存在
(山西万荣县李家大院的西洋门楼,摄影师
李平安)▼
商贾豪门还斥巨资
将多个合院拼接成
大院
乔家大院、李家大院
王家大院、曹家大院
皆为此类
官宦巨擘甚至效仿皇城
将居所布局为内城与外城
并建起30多米的高楼
间藏兵洞及16座大小院落
俨然一座巨型城堡
这便是位于山西晋城的明清陈氏家族建筑群
人称皇城相府
(请横屏观看,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摄影师
石耀臣)▼
合院不仅用于居住
亦可随功能的转换
变身为书院、衙署、宗祠、戏院等
它们形态变化万千
追求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书院
或建于形胜之地
得林泉之美
或构筑亭台园林
处处皆景、自成天地
(山西太原晋溪书院,摄影师
田卓然)▼
戏台
通常多面开敞
以便人们围观驻足
中国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戏台
全部位于山西
(请横屏观看,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摄影师
田卓然)▼
无数合院组合在一起
或是组成一座座村落
其可以沿等高线
与山地丘陵融为一体
人称“悬空村”
(请横屏观看,山西宁武悬空村,摄影师
邬红波)▼
或是组成古城重镇
譬如山西平遥古城
城中有“四大街、八小街
七十二条蚰蜒巷”的道路网络
玲珑奇巧的牌楼点缀其间
雄壮高耸的城墙围合其外
(平遥古城全景,摄影师
石耀臣)▼
还有山西大同古城
营建得极为方正、规整
(请横屏观看,大同古城全景,摄影师
傅鼎)▼
作为明代藩王的驻地
城中散布一龙壁、三龙壁与五龙壁
以及北京之外唯一一个九龙壁
弥足珍贵
(请滑动观看,完整的大同九龙壁,摄影师
赵斌)▼
······
余座古城、古村落
在山西的土地上
静静矗立
构成一个众生的家园
然而
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
注定此地的百姓要为安稳的生活
付出极大的努力
同时催生出更多相应功能的古建筑
来源:星球研究所
发布:华夏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