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因地制宜的潮头秘籍文旅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旅游演艺市场中出现的诸多持续火爆的项目,正是在不断践行着这种理念。

《又见平遥》自年面世便成为现象级的旅游演艺作品,其观演模式的创新、人才队伍的营造使其票房不断攀升;《知音号》从年公演至今,已经不再是一台简单的剧目,而是通过精细化、系统化发展,成为武汉一张闪闪发光的城市名片;给《最忆是江南》等知名演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的高科技企业“佳合”,不断在技术领域创新迭代,以技术创新赋能演艺市场……在我国旅游演艺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正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中不断披荆斩棘,越走越稳。

1

《又见平遥》——团队的稳定性成为演出最有利的“不动产”

▲《又见平遥》演出现场

拿到年财报时,《又见平遥》团队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见平遥》年7月9日才复演,原本预计到年底能有个万元的盈利,结果核算下来盈利超预期几倍,达到了万元。今年,截至目前的票房收入已超去年,如果没有意外,年底营收将超过年1.3亿元的总票房。

一直攀升的票房让业内人士不禁好奇,因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有常胜将军的存在。在《又见平遥》艺术团编导宋俊杰看来,项目的成功本就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西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作为“又见系列演艺项目”在中国北方地区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又见平遥》自立项阶段就带有太多特殊性:山西省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旅游发展项目来抓,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协调筹划;项目投资4.5亿元,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大手笔;为演出新建一个剧场,一比一还原平遥古建;全国首部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以艺术创新带给人们无限想象……当《又见平遥》于年正式面世时,一度成为现象级艺术作品,极大震撼了业界和观众。

再加上演出模式的改变,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又见平遥》的剧场内部,没有前厅,没有舞台,也没有观众席。观众进入后,步行穿过形态各异的空间,与演员比肩,甚至被邀请参与对话,成为戏剧的一部分。第一次体验这样的行进式观演无疑是新奇的,何况剧情扎实,体验几次仍有不同感受。看过的观众基本都能举出印象深刻的场面:“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通过这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片段,观众在90分钟内穿越回作品展示的年代,感受大清末年平遥票号东家抵尽家产、带着名镖师,保回分号掌柜一条血脉的仁德与道义,在浩荡队伍全部客死他乡时落下热泪。

《又见平遥》将山西当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稳定的来自本地的演员既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山西文化内涵,且保证了高质量的对平遥人文场景的还原。

▲《又见平遥》演出现场

近年来,随着旅游演艺项目的快速增长,行业内人才流动已成普遍现象,《又见平遥》却在演员层面保持了罕见的稳定性,近十年间参加首次公演的演员大半都留了下来,对剧作的演绎臻于纯熟,在剧情之外赋予了作品不可替代的色彩。这百余名演员,80%都是平遥当地人,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商贩,还有艺校毕业生,但也基本是非舞蹈专业的。从零基础到现在成为行业里叫得出名字的人物,对这部剧作和剧作里表现的平遥,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参与项目表演获得的经济回报足具同业竞争力。“项目管理非常重视建立演员激励机制,根据艺术水准和参演角色多少,划分出等级,对应不同收入标准,演员每上一层,个人价值和福利待遇就高一层。高水准演出也更能留得住游客,对双方都是名利双收的事。”《又见平遥》项目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在演员的选择与剧目排演过程中,导演王潮歌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敢拼吗?能吃苦吗?使劲练、练得全身脱了皮也不叫一声,能行吗?”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导演王潮歌总会提到她对演员的要求和标准。一旦成为该剧目的演员就要经受严格的训练。比如创排期间封闭训练达半年,每天除了吃饭和休息,其余所有时间都在排戏,还有大量的体能训练和一轮一轮的角色筛选,体力和艺术表达不达标,吃再多苦都可能打水漂。“记得正式公演前一天,导演提出修改,半夜12点大家都被叫起来排练。”宋俊杰回忆。他认为拥有这样一支稳定的演员队伍,才是保证演出品质的“不动产”。

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表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的迷人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这里既有大量山西本省游客前来体验平遥风情,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打卡平遥、了解山西的不可替代的窗口,《又见平遥》能够坐地吸客。同时,当地人为主的演员,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古城,骨子里浸润着三晋大地厚重历史文化,他们自身就是平遥和山西文化的代表,平遥人演平遥故事,举手投足皆有韵味,传达了古老文化的魂和神。这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的高水平演员队伍的长期存在,保证了演出的高质量和稳定性,即便市场多有模仿者,却很难做到如此形神兼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传承展示,是《又见平遥》长演不衰、魅力不减的根系所在。截至目前中部地区也没有同类型能与之相衡的项目,因此目前它仍是市场稀缺产品。”

2

《知音号》——从剧目到项目,主动创新求变

▲知音号备受年轻人喜爱

从年5月20日公演到今,《知音号》已经成为武汉城市一张金闪闪的文化名片,而这张金色名片的打造,诀窍之一就是在围绕创造性转化这一理念做文章。

作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故事取材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大武汉,轮船长米、宽22米、高15米,分为上下三层,共有98个舱室,既是剧场,又如同时空穿梭机,载着游客进入精心打造的戏剧场景,领略百年前的武汉风情。

《知音号》的成功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主动创新求变。

产品精细化。几乎从内到外地覆盖了整个项目。《知音号》以知音文化为内核,与旅游融合,独创“一剧多版”,以及“零距离”观演和多点沉浸式互动模式。船上游人所至皆是剧场,每个场景都暗藏故事线索,观众按图索骥展开旅程,在寻找和发现中与角色相遇相知。每层船舱都设置不同的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又相互叠加,形成别样的人生况味,加之漂移式剧场的体验,更能沉浸其中,随场景漂移感受剧中人物生命的历程,观演本身就是戏剧。正因钟爱这样的情深味浓,不少观众多次返场,最多的看了15遍,乃至最近一次新换演员都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