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城墙险情主因初析

《文物世界》年06期

雷雅仙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古城东南太岳群山环绕,西北汾河之水横贯。古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

平遥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墙。掘平遥县志》载,城墙创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现存规制为明洪武三年(年)的遗存。整座城墙平面方形布局,外墙青砖包砌,内墙素土夯筑。外轴长度.63米,外墙展开.87米,内墙展开.75米。墙身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形如龟状,墙高约10米,底宽约8~12米,顶宽约3~6米,城墙四周建有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为迎熏门,北门为拱极门,上东门为太和门,下西门为凤仪门),外墙由大墙、马面、城门、角台等组成,墙顶筑有三千个垛口,七十二个敌楼,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墙外四周开挖护城壕,墙内四周有内马道贯通。

平遥城墙从西周宣王时期创建的夯土城垣到明洪武三年完善为现存规制,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弥足珍贵,世人仰目。虽经历代不断修葺补筑,时至今日仍存在诸多显现的和不被察觉的险情,譬如∶外墙墙体裂缝、酥碱、鼓胀外倾,局部突然垮塌,墙顶海墁不均匀下沉,排水不畅、渗漏,内部夯土普遍存在松动、开裂、孔洞、离散等现象,内墙表层土质疏松、滑落。险情主要成因为∶

一、水害

历经多年风雨沧桑的平遥城墙,形成的各种险情大都与水有关。宏观的水害首先是洪水的冲击、浸泡、淤埋。平遥县东南高、西北低,城墙位于境内两大河流即惠济河、中都河下游的冲积扇边缘,惠济河离城墙东北角不足米,南城墙更是沿中都河岸砌筑。洪水的冲击、浸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平遥城墙之主要威胁。早在明嘉靖十三年,惠济河水泛滥就曾冲毁了城墙东北角墙体,数年后才修复完毕。距今最近的一次洪水发生在年中秋,造成城墙倒塌34处,合计长度约多米。年在维修城墙南门迎熏门)时勘探发现,该门从明洪武年间到清同治年间,洪水淤埋墙体深度达3.2米,清同治到现在洪水淤埋墙体深度达2.8米。城墙四周护城壕被淤塞无影,洪水的长时间浸泡使得城墙夯土垂直和水平节理遭到破坏,抗压强度大大降低,成为现今城墙下部墙体内离散性增大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雨水对内墙表层夯土的冲刷,逐步造成了内墙夯土的严重缺失。平遥城墙为素土夯筑,坡度在26.68%~40.91%之间,收分较大。每次降雨都会对表层夯土形成冲刷,年年如此,使得内墙夯土严重缺失。雨量较大时,经常造成内墙滑落或局部垮塌。年夏季一场持续一天的降雨,冲刷掉西城墙内墙表层夯土3厘米之多,浸水深度达15厘米。

再次,墙顶渗水。平遥城墙墙顶的封排水,传统作法是顶层用三七灰土夯筑封水,其上铺筑城砖海墁一至两层。顶内墙表面砌排水槽。这样的封排水措施一般情况下是可靠的。但由于城墙墙体不是一次夯砌完成的,加之历史上不断的维修补夯,新旧夯土之间由于含水率不同,经过长期收缩、不均匀下沉,形成了墙体内部夯土新旧之间错位、下沉、裂缝,使得墙顶海墁原来的泛水坡度发生明显变化,从而造成了墙顶排水不畅,而水顺其裂缝向下漏水,不断浸润内部夯土,年复一年,反复干缩,使得原来的夯土形成纵横交错的细微裂缝。不断加剧内部夯土的离散性,同时,使得外墙砖砌与夯土墙之间接触面发生变化,成为外墙砖砌体外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观的水害主要是毛细水。平遥城墙位于晋中盆地,地下水位较高。在城墙墙体下部毛细水携带地下水里的盐碱等化学成分不断上升通过内外墙体表层蒸发,滞留的盐碱腐蚀砌体表层,造成了外墙下部3米以下的砖砌体大面积酥碱粉化,影响到外墙的整体稳定性,消弱了对内部夯土的挡土作用,对内墙下部形成了潮湿酥软带,是内墙夯土局部滑落的成因之一。

二、冻害

平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昼夜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9.0℃,冰冻深度平均64.5厘米左右。秋冬、冬春、昼夜之间的冻融现象,对城墙,尤其是素土夯筑的内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内墙为素土夯筑,收分较大,夏季雨水浸润,冬季积雪融润,表层含水较多,经过秋冻、冬春昼夜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冻融,表层夯土反复膨胀收缩为酥软、疏松的活土,深度5~15厘米,最深达30厘米。这层活土极易被来年雨水冲刷滑落。这一热胀冷缩现象对城墙外墙砌体的危害也是明显的。平遥城墙外墙是在明代用青砖包砌的,砖砌体表面在长期自然环境的氧化形成一层硬壳,地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积聚在表层硬壳里边,墙顶渗水也会在一定高度积聚。到冬季,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涨现象使得砌体表层硬壳涨裂,加速了砌体表层的风化。更为明显的是北门瓮城外墙在20世纪60年代中曾经受污水浸泡,在受污水浸泡过的部位,砖砌体存在向外规则的外突带。外突达10多厘米,这一严重险情无疑是由于反复冻涨形成的。加之雨水冲刷,是造成内墙夯土逐年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空洞

平遥城墙筑于古城四周,属军事防御建筑。据调查得知在年前后,全国盛行深挖洞"之风。当时靠近城墙的许多机关单位,东西南北四个村委,在城墙内及沿城城墙下部挖筑了许多防空洞,这些众多的防空洞穴,有的在墙基以上城墙夯土墙内挖筑,有的一半在墙基以上,一半在墙基以下,个别地段挖有二层防空洞,并且上下连接,洞之宽度为1米左右,高度2米左右,洞长不等,个别洞体砌有砖卷。另外还有历史遗留的各种进入古城孔道。若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将成为墙体塌陷的潜在隐患。

此外,平遥城墙从明洪武三年(年)开始到现在,历朝历代对城墙进行过维修、补筑、增高。有明确记载的大维修共计26次。在历次维修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材料、尺度、夯砌工艺都不尽相同,因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城墙的整体完整性。

平遥城墙的险情还有很多,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由于专业水准有限,以上分析很不全面,有失偏颇之处,教请方家斧正。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平遥县文物局)

栏目主持/米武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