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平遥国际摄影展引发古城蝴蝶效应

举办18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引发古城“蝴蝶效应”。 张云 摄

中新网山西平遥9月21日电题:18年平遥国际摄影展引发古城“蝴蝶效应”

中新网记者胡健

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的肖三元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摄影师,还可以参加国际摄影展。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的平遥古城,每天都有百余辆旅游电瓶车穿梭其中,肖三元就是其中之一。当了20年电瓶车司机的他,也见证着平遥国际摄影大展18年的变化。

肖三元斜挎着当年花一万多元(人民币)买的相机,身穿摄影马甲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张老人与小孩蹲在街头的照片就是他当年的参展作品。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举办,对平遥古城的海外知名度、文化品牌影响力、市民素质、城市化进程、旅游产业以及对外开放均有显著提升。 张云摄

“那是在年,第八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当时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提议做一场‘十人联展’,这10个人都是从未拿起过相机的人,于是就带着那张照片去参展了。”肖三元说,参展的经历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从来没想过可以拿起相机拍照,要是没有摄影展,平遥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知名度,我都不一定开电瓶车。”18年来,肖三元靠电瓶车每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依托古城的知名度,家里还做起了雕刻生意。

平遥国际摄影展的举办使古城游客在20年间陡增多倍。数据显示,平遥古城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从年的5万人、万元和1万元增加到年的.29万人、1.53亿元和.46亿元。 张云摄

和肖三元一样自豪的梁庭义通过自学英文,成了平遥电瓶车大军中的“外交官”,他时常用简单的英文与慕名前来的外国友人交流。“刚开始开电瓶车的时候,外国人不多,就没太注重外语。随着摄影大展的举办,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于是就跟着上大学的孩子们学习英语,也提升了平遥人民的形象。”梁庭义说。

年逾七旬的美国摄影师苏珊·都利是第14次来到平遥,她回想起初来平遥的情景,“工业化”是她赋予的标签。“当时觉得平遥是个很工业化的城市,有废旧的机器和脏地板,有些窗户还没有玻璃。最重要的是,没有咖啡。”

这一次来到平遥,苏珊·都利以策展人的身份带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