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遍地是国宝,国宝指的是古建筑雕塑和

当我们驱车纵贯山西南北时,最强烈的印象是:山西遍地是国宝。国宝指的是古建筑、雕塑和壁画。山西的古建筑是全国之最,无论数量和品质。宋以前的古建筑留存至今的70%在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是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被梁思成称为“第一国宝”。此外山西古建筑中的附属部分-雕塑和壁画,与西方著名的雕塑和壁画相比,也毫不逊色。山西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煤多。煤炭储量大,品质优。全国1/4的煤炭来自山西。“煤多”和“古建筑多”也造成了一种尴尬:一方面,古建筑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平遥古城、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悬空寺、晋祠、永乐宫壁画、五台山、恒山…,构成了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另一方面,煤炭产业却造成了与旅游不相适合的环境。与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现代山西的整体环境。“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已经面目全非,山西境内的全部河流已被污染,公路上到处是长龙般的运煤卡车,煤屑随风飘散。在霍州,我们来到大名鼎鼎的广胜寺,这里曾发现十几箱稀世孤本的《金版藏经》,这里有元代精美的彩塑和壁画,还有被推崇为中国“琉璃第一塔”的七彩琉璃飞虹塔。然而就在如此珍稀和极具研究与观赏价值的广胜寺旁,比邻而居的是一座规模巨大的炼焦厂,高耸的大烟肉和玲珑秀丽的飞虹塔比肩而立。摄影师关海彤试图把飞虹塔和大烟囱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它要表达的是:辉煌的古代文明和粗陋的工业文明叠加在一起了。山西的尴尬不仅如此。古代的山西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仅仅闻喜县一个装家就出了59位宰相,而到了当代,山西的著名人物则寥若晨星。在全国近两千名院士中,山西人屈指可数。山西的尴尬还在于:尽管山西牺牲了环境去采煤炼焦,但年山的人均收入却排在全国倒数第一的位置。现在的山西为什么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重的封闭”如果你站在一张地形图前,你就会发现山西的自然屏障线与山西的省界基本重合,西部和南部以黄河为界与陕西和河南分开,东部以千里太行山为界与河北和河南相隔,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可以说山西的省界是山河划就的。国界以大江大河、高山山脊为界,为上策,因为国界强调的是封闭和分隔,而省界如果以像黄河和太行这样大河大山来划界,势必造成双重的封闭,强化省人的内向性。然而古时候,山西的省界并非如此。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地图,你就会发现古时候山西经常被分割组合,如汉、三国、西晋时,山西版图的一部分直属首都;北宋时,山西的运城地区为河中府,跨越黄河与陕西的大部分归永兴军路管辖,元代山西也是直属中央中书省的,历史上山西的北部面向国际,山西是一个边境省。山西省西边以黄河为界与陕西隔开,黄河在晋陕之间的这段省界,不仅仅是河,而且还是闻名的晋陕大峡谷;;山西省的东边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和河南分开,太行山也不是一般的山,而是以峡谷闻名。图中表现的就是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一段。我曾经去过河南林州和辉县那一带,这一带就是以大峡谷来划分省界的。河南这边有一个村子一郭亮村,为了走出去,愣是在坚硬的石崖上开凿出一条路。我曾走过一段在悬崖上开凿的隧道,这隧道沟通了山西和河南,后来由于危险被废弃了。我们为了考察和摄影,选择了这条路。走着走着,从隧道中传来汽车的声音,开过来一问,原来是山西那边过来的。走了这一趟隧道,我觉得山西人若想通过太行山进入河南、河北的确是困难些。梁思成和林徽因多次去山西考察古建筑。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在中国很难找到唐代的古建筑了。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山西找到了唐代的古建筑。一次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里考察,他们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寺庙很古老,但古老到什么程度,是哪个朝代的建筑,他们并不知晓。很神奇的是远视眼的林徽因看到大殿的一根顶梁上有模模糊糊的字迹,他们找来民工,架起梯子,用湿布轻轻地擦拭。当众人忙乱之际,林徽因已经认出了那几个字中,有“唐大中十一年”这样的刻字,这几个字已经确切地告诉人们,这是一处唐代建筑。至此,在山西找到了唐代建筑。这张图片中林微因在佛光寺中被大殿中的唐代彩塑深深吸引、她的思绪也许回到了唐代.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古时候山西人才辈出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部分属于京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因:过去的山西是不封闭的,它的行政区划往往突破自然的屏障。这不是很有启发意义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