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水灾信息为何显得滞后?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不善于宣传
首先必须要说,山西确实是一个不太会宣传的省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省份。
对于外省人来说,提起山西,似乎只能想起三个词:
煤炭、刀削面、老陈醋
然后,没了。。。
尤其是近代以来,一个煤炭几乎就盖过了山西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但事实上,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全国最多的地上文物和古迹,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种类繁多的面食小吃,也有着不错的自然风光。
但是,当人们提起面食,往往想到的是陕西,当提起历史与文物,想到的依然是陕西,当提起民歌,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陕北民歌,就连很多原本是山西的民歌,也被认为是陕北民歌。
在文化古迹上,山西有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有着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有着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也有着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还有着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旅游资源可以说非常丰富。
(五台山)
这些本应该成为,地方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看点。
但似乎这些景点好像都不如同类型的另外几家出名。谈到五岳,人们想到的是泰山、华山,说起名楼,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黄鹤楼,岳阳楼,聊起石窟,人们能想到的是龙门石窟。
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地理的问题,也有经营与宣传的问题,比如乔家大院,就因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被摘牌的5A级景区。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展开。
第二,山西本地缺乏强势媒体
山西本地的媒体,大多如山西卫视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也从未强势过。
在纸媒时代,除了央媒以外,其实各地也诞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媒体。比如北京的《新京报》、《京华时报》,上海的《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等。
除了北上广深外,四川有《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江苏有《扬子晚报》,湖北有《楚天都市报》。像临近省份,比如河南有《大河报》、《河南商报》,陕西有《三秦都市报》。
这些都是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但是山西,几乎没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
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山西本地缺乏互联网企业,也没有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
在短视频时代,山西缺乏一座网红级的城市,也缺乏网红景点,甚至连网红的数量也不如其他省份。这就导致在互联网上,山西的整体声量远不如其他地区。
在具体的报道层面,山西本地的媒体对于这次水灾,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报道,这也与河南的水灾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河南发生水灾期间,河南广电旗下的《大象新闻》对于河南的水灾做了24小时,持续不间断的直播与报道,持续时间长达一周之久,而他们的记者也多次跟随救援人员深入到灾情第一线,带来了大量的一线画面。
而河南的其他媒体,也都针对这次水灾做了广泛报道。这种直播也吸引了很多媒体的跟进,纷纷在各自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转播。
但是山西本地的媒体对于这次水患的报道反而并不多,也缺乏深入一线的报道内容,网上大多数素材都来源于网友自发拍摄的短视频。
当然,山西本地的媒体可能有着更为具体的判断与考量,也可能与新闻传播理念有关,我们不做评述,只单纯的从传播的角度做分析。而且我也不认为发生了灾情,就一定要对灾情做广泛大量的报道,毕竟救灾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从具体的传播点上,山西的水灾也相对缺乏具有冲击力的传播点。
一个事件的传播,往往需要几个具体的、带有冲击力的传播点。
比如河南的水灾,在暴雨当天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地铁透水事件,而且发生了伤亡。
我们单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极强的,以前也从未发生过,所以迅速就将河南的暴雨拉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而除了以上原因,这次水灾在最初没有受到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