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中
现在有些资料,按旧《志》“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前年—前年在位)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说平遥城始建于周宣王时,且周长“九里十有八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诗经·小雅·六月》中说尹吉甫“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因大、太相通,南宋朱熹便认为是“太原府阳曲县”,误。明末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作了辨析,“古之言大原者多矣。若此,是必先求泾阳所在(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而后大原可得而明也。《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泾阳县,开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则大原当即今之平凉……计周人之御猃狁,必经泾、原之间。若晋阳之太原,在大河之东,距周京千五百里,岂有寇从西来,兵乃东出者乎?”
言之凿凿,尹吉甫北伐的路线明确了,并未到过今山西太原,自然也到不了平遥。而且那时的平遥,根本不存在任何行政单位。
那么,下面有必要说说现在平遥城的位置,始自何时。旧《志》记载“北魏奄有并州诸地,徙置汉平陶县于今县境内,改陶曰遥,京陵省入焉,别置中都于今榆次县境”。因北魏太武帝名焘,同音避讳而改称“平遥”。按:拓跋焘于常泰八年()十一月初九日继位;次年()改元始光。从以上记载看,太武帝时的平遥县城,应就在今天的位置。当然,有待于更有力的资料佐证。而城周“九里十八步”,出自约撰于明隆庆四年()的《岳侯增修城池碑记》:“遥邑肇建唐虞,界域并汾,始名平陶,后魏改为平遥。城趾周匝九里十有八步,城门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岁久易湮,渐为崩圮。”确实与否,也有待考证。
所以说,平遥城墙的历史,最早只能从北魏太武帝前后算起,距今约一千六百年。以往的资料缺乏,谨据光绪《平遥县志》的记载,将明清两代修补城墙的大略情况作一梳理。
先说明代,见诸记载的修补共有十一次:
明洪武三年()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景泰(——)初,知县萧重修;
正德四年(),知县田登修下东门瓮城,又筑附郭关城(即东关)一面;
嘉靖十三年(),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
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
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
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详见《张侯修城碑记》,与《县志》所载时间稍差:经始于嘉靖四十二年()二月,告成于四十三年()二月);
隆庆三年(),知县岳维华增敌台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仍于六门外创吊桥,立附城门,佥夫防守各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其衣装、盔甲、火器、火药、铅子、弓弩之类,无不备具,教场内立碑纪焉(详见《岳侯增修城池碑记》);
万历三年(),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视往倍固(详见《孟侯新甃砖城记》);
万历五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壕修葺圮坏;
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巡查,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自是金汤巩固,保障万年矣。
清代见诸记载的修补,共有十五次:
康熙二十三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
三十六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
三十七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
三十九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
四十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
四十一年()五月,补修北面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
四十二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
四十三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
四十四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
四十五年()二月,沿城植槐柳;
光绪《平遥县志·城池续编》记载:县城自康熙四十五年增修补筑后,百数十年来,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濠桥填塞,几无影无形。
道光三十年(),邑侯刘公(刘叙)莅任,预防发逆,即邀董事诸绅捐赀重修,遂于是年十月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加高数尺,四隅敌楼亦较旧制而高广之,其余照旧数重建之。环城挑濠,深如旧度,而加以宽,砌石桥七道,又于下西门北面添修水闸一道,于各城外置灰厂一处。沿濠栽植杨柳。咸丰六年()冬,工始竣,工料之费十二万缗有奇(《平遥县筑城开河记》)。按:冀唐封《平遥县修城开濠记》载,庚戌()春,刘叙莅任,七月十三日卒,城工尚未兴;继任李国瀛,“方匝月,遽去”;继任万逢时实主其事,咸丰六年离任;继则长惠署任;落成于六年冬,时任知县刘登云。故《记》云“官经四任,序易六年”;
同治六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迄今三十年来,环城濠道渐形壅塞,而惟西、北两城为最,夏秋水涨,并西村渠溢,往往汎流入城;
同治十二年(),西城士民捐赀,先将西城濠疏濬之;
光绪六年(),又濬之;北城士民复捐赀疏瀹北面城濠。自是金汤永固,保障万世矣。
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修补:仅见郭诚《古城说古》中提及,“(年)“七七事变”前,平遥城墙随时修补。修补费专款专用,不准挪作别用。管理人员是南城的冀桂攀,认真负责,城墙上常是完整平坦。自行车在上面行驶,就如上了公路一般。”
年后:国家历年拨专款对城墙实施全面修缮,兹不赘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