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文庙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历史最久的金代

文庙学宫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和最完整的文系建筑群,也是古城内规模最大的景区,自开放以来,先后被评为古城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会长单位等称号,今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古老的建筑,更能了解到当年晋商称雄华夏数百年的源头活水.明清时期,平遥商业达到鼎盛,杰出的平遥商人是很有智慧,但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信仰,孔圣人在他们心中就是文化和智慧的象征。

文庙的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两侧的--5鸺咳0有“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到此下轿下马”的内释,充分说明了孔子在历代皇室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之大,不仅普通百姓要下轿下马步步行而入,就连新官上任的县太爷甚至皇帝亲临,也不能坐轿而搞特殊。

棂星门对面还有一影壁墙,中央很有特色的开了一个圆孔,一般寺庙门口的影壁都是起避邪的作用,这里为何要开一个圆门呢?明清时期的平遥人大都是商人,因此老百姓如有人改变了老祖宗的想法不去经商而去做官,考出来的状元必须来文庙祭拜孔圣人,但状元郎不能从棂星门直接面入,而是要攀登对面的南城墙,通过天桥‘直走下来穿过圆门走过我们所踩的这座桥到里边去祭拜孔子。所以当地人把圆门称作足“状元门”,我们踩的这座桥称作“状元桥”,留下这样一句古语“走过状元桥,脱掉蓝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与桥相匹配的这个半圆形水池叫“泮池”。古为老师涮洗毛笔之地,后来经历代的扩修规模逐渐扩大,才逐渐成为了文庙的象征性建筑,现在我们看到池里有福、禄、寿、禧四个神台,大家可以投币中福。

大成门放有平遥文庙学宫的平面全景图,它的总占地面积是平方米(60余亩地)是古城规模最大的景区,由三组庞大的建筑群组合而成,分别是中央的庙区和东西两侧的东西学宫,东学宫现已辟为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在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国际摄影大展都在平遥古城举行,但专业性的摄影博物馆在全国仅此一处,里边存放了中国老一辈革命摄影家沙飞、吴印咸、蒋齐生等摄影作品,还有美国著名摄影师亚当斯的摄影作品。

庙区中轴线的五进院落依次划分为服务区、祭祀区、儒学区和科举区。祭祀区的主殿大成殿为整座古城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更是全国现存文庙中最早的大成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更有科举区内尊经阁上所珍藏的全国唯一仅存的状元卷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同时,在尊经阁的左侧还保留了一处目前我们山西省内唯一的一处对游人进行高品位演艺的场所——平遥大戏堂演艺中心,它能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反映明清时期民间原生态、土掉渣的特色,比方说村姑曲艺、特技表演等,主题是《晋商乡音》均为晋商后演绎晋商。

跨过大成门,两侧设有钟和鼓,虽说寺庙里的钟鼓是“晨钟暮鼓”提醒时间之用,但这里的钟鼓却是时运钟和圣音鼓。常言说:“时来运转响一声”为我们结交好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一院落均为祭祀区,两边配殿是东庑、两庑分别供奉者七十二圣贤,均为栩栩如生,非常逼真的圣哲塑像,再加主殿大成殿中的15尊主像,该院共有87尊塑像,形成全国最大的孔子及先贤塑像群,是我们平遥文庙的又一“中国之最”。这些圣哲们虽有不同的文化造诣,但有相同的文化成果,享受后人的香火和祭祀。

大成殿是文庙学宫的最高殿堂,屋顶的装饰,宽广的月台都体现着这种气势所在。始建于汉代,重修于南宋金大定三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据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明确记载,平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大成殿。它比山东曲阜孔庙早年,比南京夫子庙早年,比北京文庙的早年。殿前迎面月台上还雕有“二龙戏珠”图,龙是古代东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权位与地位的象征,这里雕有龙的图案,也标志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殿内正中央供奉着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圣人的帝王之像,。它坐高4.5m,头戴十二旒冕,身穷十二章服,手持镇圭,长鬓齐胸,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因为在唐朝时,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塑出其帝王之像,尽管孔子它没有帝王之位,但他有帝王之德,于是康熙皇帝为其亲题“万世师表”之匾。整个大殿顶上的匾额均为清朝历代皇帝所题,“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德齐帱载”等,尤其是旁边楹上的这幅对联道出了孔子一生的精髓,上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下联“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攀升,众多弟子也跟着风光起来,按级别分别给予了他们不同的配享待遇“四配”“十哲”。“四配”是仅次于孔子之位的有复圣颜回、述圣孔仅、亚圣孟轲、宗圣曾参,东西两侧神台上还有“十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这边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十位里边我们要着重了解的是东边第三位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春秋后期卫国人,他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一位弃儒经商之人,我们山西商人尊称他是儒商鼻祖,商界之神,因为他善于“预测商情,侍贾而沾”每次做买卖都能赚大钱,他的成功之路就是先读书后经商。读书做官,曾经在那么长的历史中是很多人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做了官既有特权分享又能光宗耀祖,似乎是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了,但山西人却把生意放在首位,把几千年形成的“四民”士、农、工、商顺序颠倒过来,商由末位荣居首位。很多地方史志中还记述有许多弃儒就商的人物,例如,祥泰隆号道光年间的总管经理董振镛是贡生,其孙董枢是附生,但在书院读书肆业后都没参加省乡试中举,都去经了商。他们或因家境窘迫或谨遵父命但都放弃了考取功名而专务商贾,他们坚信:贾需儒,儒可贾,贾可仕。从事经商并不放弃读书,而读书不为做官,为的是满足经商的需要,这种观念的更新才是当年这里富足的原因之一。

大成殿周围栏杆上雕出的有儒学八宝还有民间的吉祥物琴、棋、书、画、方胜、如意等。所有这些传统的东西旁边的大戏堂定会让您一饱眼福,它不仅集合了我们古代的砖雕、石雕,木雕工艺于一体,连演出道具、演出内容都会给您身临其境感觉。

在大成殿的两侧各有一个碑厅,碑厅里所存放的大都是功德碑,是古人为修复文庙捐助的记载。其中很多是平遥各大商号票号财东碑上密密麻麻刻了很多人的名字,最少只捐了一两白银,但那个时期的一两白银,不说成色好坏,可以买到一亩好地,放到今天来讲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为什么平遥人,直以来都很重视文庙的翻修?因为晋商就是儒商,儒是对有知识、有学问者的尊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出现弃儒经商的人。此云说这块碑上刻的董枢等人.董枢是我县原任政协副主席董培良的祖父辈,他们就是在文庙学宫读的书。当时已经可以中举并进京赶考进士,但为了继承祖业,又弃儒经商,当时来讲这是很光荣的事,因为在当时的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

儒学区在中轴线的第三进院落,此院大成殿的后墙中央写有一个硕大的“魁”字,喻为文庙的点睛之笔,它出自南宋著名丞相文天祥之手,是在乾隆年间由平遥人临摹上去的,所以。它具有很高明的书法价值,很奇怪的是,这个“魁”字上方没有第一笔?当地人的解释就是希望本县考出来的那名状元来文庙祭孔之后再亲自添上去的,看得出来,当年的平遥人并没有在科场上夺魁。相反,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申,经商是最能光宗耀祖的,都是要立志当上票号的掌柜的,很多尚未入学的孩子,已把经商视为成长之路,而非读书做官。祖祖辈辈留下的印象和理念就是“重商不轻学,重学为经商”走一条商学互补的路子,这是晋商和徽商最大的区别所在了,所以,晋商将古训“学而优则仕”改为了“学而优则商”在平遥我们看不到一座意气飞扬的科考牌坊,因为平遥人的光荣和梦想是在商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夺得了商业之魁,取得了商场中的第一。

现在看到前方有龙门坊,古代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为鱼,每到科举前,各地乡民学子都是争先恐后地跳龙门,而且还有一定的讲究,一跳……二跳……

这一院落的建筑均为明代中期所建,自修建以来,它们的的功能一直是老师之所,也就是学习之地,诸如乔致庸、雷履泰、毛鸿翙等这样的驰名中外的商界巨子,他们的聪明不是与生俱来的,得有后天老师的培养,院子两边的厢房时习斋和日新斋就是当年一般老师讲课之所;据《论语》而得名,现在分别开辟为“古代教育展”和“文房四宝展”,我们先走进时习斋。

中国是教育起源和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经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更替,形成了比较定型的学校,并建立起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秦汉以后学校教育相继发展到近代教育制度,构成了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最初来自原始社会生活活动和生产经验的传授。人们都知道,稷教人稼穑的神话传说,这可以说是教育的萌芽期。当时不仅没有像样的教育机构,而且文字、书籍、老师也都没有,主要传授途径是口耳相传和行动的模仿。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就逐渐产生了象形文字。这些文字有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等,后来才形成文字段落。随着书写的需要,纸也应运而生,随之出现的就是塾学、官学。

据目前考证,学校的出现是在夏朝,不过那时候叫“庠”或“序”。由官府主办,有“学在官府”一说,也就是接受教育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春秋战国时,各诸候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国家教育几经颓废,于是出现了私人召集门徒讲授学业的塾学,孔子就是当时聚徒讲学的代表。后来,墨、法、道家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儒学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幸存下来的,是统治者认为行之可行的教育。于是儒学教育随之昌兴起来。后来齐桓公还创办了最兴盛的官学――稷下学宫。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学宫维持达年之久。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学校教育落入低谷。到了汉代,教育重新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兴建了太学来教授弟子。所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私学也发展迅速。西汉名儒董仲舒未出仕时,也在家挂起帐子授徒,这就是当时的私塾。

到了隋唐时,学校逐渐趋于规范化,官办的学校有国学,郡县学、私办的有塾学等。此后,这些学校一直断断续续地绵延至清末。在这期间,学校的教师和教学配备逐渐完善化,而其教学内容也以儒学为主,期间或有道学、医学、玄学、阴阳学、算学等。

在学校的发展与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受教育出来入仕的途径也渐趋明朗化――科举成了学子通向仕途的坦途。以教促学、以功名促学成了教育与学校得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古代教育就为大家介绍到此。

明伦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后廊式。明伦堂建于明朝中期,清乾隆时曾修缮,古时候是儒学名师讲学教谕场所。它的设立取意于《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提殷曰序,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门口对联是颂扬孔子的佳对。上联请看: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之极;下联: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明伦堂现在辟为孔子生平展。

进入明伦堂后,孔子画像悬挂在正中屏风上。“一以贯之”的横匾下是一幅综括孔子一生修为的对联:“修学笃志中庸治世,切问近思大道修身。”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征在,到尼山祈祷后,生下了孔子。孔子天生就头顶中间低平,四周隆起,形状好像是山丘,所以名丘,而又因为排行老二,故字仲尼,关于孔子出生历史上有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传说。在孔子将出生的时候,有只麒麟到了家中,口吐一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亲感到很奇怪,于是就用丝线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麒麟不见了,而孔子也诞生了。孔子出生的时候,母亲在房中听到空中有神仙说“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接着典雅的音乐声飘飘而至。这就是老百姓流传的“麒麟送子”。孔子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这时跟着母亲过着不算富裕的生活。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满十五岁后,为了帮助家用,从事过儒的工作,在当时儒是在贵族遇到有婚丧祭祀等需要礼仪的场合,雇来配合奏乐念祷的人。后孔子的母亲反对,认为这是低贱的职业,使得孔子再度重拾书本。母亲过世之后,年轻的孔子求职受挫,更加坚定了求学之志。大家请看: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人生之路的重要分界,而那些年龄之后的评语也成为中国人评价自己的标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有了生活的目标。十五岁的人,自我意识开始全面觉醒,他开始注意周围的世界并探求人生意义。

三十而立。孔子经过了十余年苦读后,学有所成,名声渐渐响亮,并且开办了私学,开始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鲁昭公被三桓打败,逃到了齐国。孔子也去齐国,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得到齐景公的赏识,但是被晏婴所阻。“三十而立”,不少人认为立就是立业,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其实不然,“立”是“立于礼”,就是说,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自觉地合乎“礼”的要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句话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够熟练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做事。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齐国居住了三年之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以做学问和教学弥补政治上的失意,并且在其中领悟了更多的事理。四十而不惑。为什么四十岁的人就没有困惑了呢?因为他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已经了然于心,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他都可以用自己的观念独立地进行解释,这个世界再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困惑了,尽管他的解释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能够说服自己。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孔子五十一岁时重获起用为官,任命为中都宰。孔子以三个月的时间肃清小偷、赌博、游民。因政绩卓越,晋升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之后孔子又在夹谷齐鲁会上取得外交胜利。就在这时,齐国看到孔子的政绩,害怕鲁国强大后兼并自己,于是就想了一条妙计,赠送了八十名美女给季桓子,季桓子接受后导致三日不去听政,孔子的政治抱负眼看难以施行,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与学生一起周游列国去了,在这期间经历了十四年艰辛,颠沛流离!这时已经55岁了。他们先后到了卫、陈、蔡等诸候国,风尘仆仆地拜会了数以百计的朝野知名人士,受到许多讽刺、打击和谋害,历经艰辛,到处碰壁,壮志终未得展。“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对孔子这一时期经历的概括。

五十而知天命。如果说一个人在四十岁还可能有一点雄心勃勃的打算,那么五十岁的人,内心开始平静下来。也就是五十岁能够堪破人生,当我们无能为力时,要顺其自然。 

六十而耳顺。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爱听那些赞美自己的话,不喜欢相反意见。而六十岁的人,耳朵已经不再拒绝任何意见,甚至是那些自己非常厌恶的话,他也能够坦然面对。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熟谙于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自由自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而是那些规则已经内化为他人格中一部分。孔子归鲁国后,穷其一生于进德修业,但也一直到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矩的境界,可叹当时他不但时日无多,且垂垂老矣。在这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经典及教育上。公元前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终于走完了七十三年的坎坷道路,溘然长逝,葬在了鲁城的北泅上。在这里,我们这样评价:孔子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饱经忧患的一生,也是自强不息、艰苦卓绝、激励奋发、著书立说、力图拯时救世的一生。孔子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占据了中华文明的正统地位,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态。在明伦堂,我们还可以看到御制宝训乃康熙皇帝的御文。大家请看这句“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说明从古至今做人与做事都要以德为首。明伦堂两侧是贤候祠和忠孝祠。分别是供奉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贤候良将的祠堂。

进入超山书院前,各位可看到一鳌头石,在这儿大家可摄影以求吉祥。在超山书院以原件和实物为主的形式分为9个展室,为大家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是平遥文庙的又一“中国之最”。抬头看门匾“敬业乐群”四个字。敬,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是指一种思想专一、不焕散的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美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中式,是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学子们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因为一旦科考成功,就可以进入官场,从此飞黄腾达,高官厚禄、光宗耀祖。但要中式是极不容易的,要经过大小十几场考试,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奋斗战胜一批批的对手,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脱颖而出。可想而知,考取状元是需要“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敬一亭”。敬一,“一乃万物之本,九九归一,无敌之道,一是最大”。方圆九州大千世界以争首夺一为追求;事业以一帆风顺为期盼;处世以一诺千金为理念;创新以独一无二为建树。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各位可以在敬一亭前祭天许愿,并在签名榜上留下您的大名,相信您的诚心会感动上天,赐福于您。

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一文一武,相得益彰。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武举展。

武举是中国古代施行的诸多科举方式中一项。就是与文相对,关于军事和技击的内容。允许学习武艺的人参加由兵部主持的考试。

如果我们把

平遥古城

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平遥文庙就是她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平遥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部位。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

儒教

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文庙位于

山西省

平遥县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到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遥中学于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