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两个整版六篇文章山西科学推进

白癜风做什么检查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2089.html

红色村庄的小康之路

作者:邢云文,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穿越太行山的旅游一号公路。李鹏飞摄/光明图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只有在对文化的体验和感知中才能建立起来。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耕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用好壮美自然风光、优秀文化遗产、宝贵红色基因,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文旅品牌,以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中坚定文化自信。

1.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这里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截至目前,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处,高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处,占全国的75%以上,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上古神话,西侯度、丁村遗址见证着中国境内人类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这里有中华文明早期发源的历史踪迹。据《史记》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山西。考古学家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里有“桐叶封弟”“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有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有“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关公;有群星璀璨的文坛巨擘,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在中华文化史上写下了流芳千古的锦绣文章;有纵横明清五百年、汇通天下的晋商巨贾,平遥古城的日升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为我们记录着晋商历史的辉煌。可以说,山西这一方水土,滋养了中华民族多年文明的历史文脉。这片黄土地上的历史遗迹,就像一部部历史典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从多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而山西,恰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这里穿越到中华文明的深处,我们为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2.利用红色资源传承革命文化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遍布全省的红色资源使这里成为传承革命文化、讲述革命故事的生动课堂。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蕴藏丰富充足的红色资源,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全省现存不同历史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多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走进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左权,在王家裕八路军总部、麻田八路军总部,在那简朴的院落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太行烽火点燃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黄河壶口的咆哮激扬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呐喊,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八路军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据统计,我国在年到年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位中将、位少将共位开国将军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奇袭阳明堡”等一系列战斗和战役,不仅在全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生动现场。《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一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也诞生在山西这片革命热土上。

在伟大的抗战斗争中,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根据地人民共同铸就了闻名全国的太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山西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踏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太行、吕梁的山岭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处处革命先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座座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遗迹,启示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可以说,这些以抗日战争为主线的红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是植根于山西人民血脉之中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不仅是我们今天进行“四史”教育,唤起历史记忆和提供教育启迪的生动教材,也是助力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

3.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内生活力

山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熔铸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是全国最早试办初级社的省份和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见证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工业文化遗存,有山西人民凿山治水、推沙造林、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奇迹,也催生了一批以李顺达、申纪兰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以右玉精神等为代表的宝贵精神。

地处太行山腹地平顺县的西沟村,是一个只有户的小山村,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李顺达和申纪兰。这里也是当年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人以其敢为人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动,让这个贫瘠的山村具有了饱满的文化内涵,为今天我们感悟奋斗精神、体验艰苦奋斗提供了现实场景。在晋西北边陲的右玉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在这个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到0.3%提高到54%以上。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如今的右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党性教育基地,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板。

太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一度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碧波荡漾的汾河污水横流、鱼绝鸟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太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启动“九河治理”工程,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重现了“九水绕城、锦绣太原”的盛景。与此同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也赋予了山西独特的工业文化资源,由煤炭工业老煤矿形成的煤文化景观、以老陈醋和汾酒传承工艺为代表的酿造文化景观、由一大批军工生产旧址形成的军工文化景观,也让山西成为工业文化的博物馆、工业旅游的新地标。行走在山西这块热土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更能感受到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创业艰辛,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奋斗者留下的光辉足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留给山西的文化资源禀赋是山西也是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山西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仅能够为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也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山西贡献。

山西:精心绘就文旅融合工笔画

作者:邢云文

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才能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

近年来,山西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山西文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乔氏琉璃公司的工匠在复制大型琉璃九龙壁。李建斌摄/光明图片

游山西就是读历史

山西的版图,就像一枚写满文明密码的树叶。“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这样推荐山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

翻开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山西”必定是一个高频词:从垣曲“世纪曙猿”到芮城“西侯度圣火”;从“丁村遗址”到“陶寺遗址”;从战国荀子、盛唐柳宗元到北宋司马光、清代陈廷敬,文物遗迹数不胜数,历史名人灿若星辰………

融史于旅,寓教于乐。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形成了文旅融合的浓厚氛围,旅游业态热度不断攀升。

自年国庆节以来,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每晚都会上演历史与梦幻的碰撞。“看完演出,感觉离皇城相府更近了,离历史更近了。”游客们被全国首部明清院落大型实景剧《再回相府》,带回到了多年前陈氏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中。

近年来,山西因地制宜推进文旅融合,创作出越来越多精品,《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再回相府》《如梦晋阳》《太行山》等演出成为游客必看的节目。仅《又见平遥》年就演出场,接待游客69万余人次,上座率达到98%。

作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自年至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连续举办30届寻根祭祖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广大移民后裔和游客前来参与。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景域驴妈妈集团华中和西北大区总经理陈亚洲表示,目前正火热推广的“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具备优质旅游品牌潜质,游山西可以读懂历史,让游客变被动为主动,收获知识。

好山好水出好歌。从年4月30日开始的“唱游三晋”山西省原创音乐推广活动,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用音乐诠释“游山西·读历史”活动的文化内涵,讲述历史上的山西故事,提升三晋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

年,“游山西·读历史”活动持续在山西全省展开,山西文旅从“资源时代”进入“品牌时代”。

山西的目标是,年将打造10条成熟的主题旅游线路,建设20处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试点,培育30个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改造提升60个历史文化景区;到年,把“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培育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

蓝天白云下的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李毅摄/光明图片

擦亮“黄河、长城、太行”三张名片

历史的文明寄托在表里山河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这里太多珍贵奇观。如果说“游山西·读历史”是向世界发出的邀请,那么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就是展示实力的舞台,山西正在为这座舞台添加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娘子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第九关”之称。足够丰富的历史积淀、保存完好的沧桑古道,吸引着无数人对它心驰神往。娘子关村就坐落在娘子关脚下,全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形成了“水上人家”的独特景观。

近年来,平定县以大自然和历史赋予的雄关长城、绿色生态、红色文化、水乡村落作为载体,充分展示人文历史、积极构建娘子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蓝图。

“关有关雄,水有水美,冬有跑马排,夏可放河灯。”娘子关镇党委书记朱继明说,“娘子关村有0多人,从事旅游产业的就有人以上。”

娘子关村,只是山西省正在建设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中的一个小站。

“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年,山西作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决策。作为打造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性工程,到年年底,山西将打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大通道,建成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三条全国一流的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体现山西特色的精品旅游公路,基本实现主体区内“城景通、景景通”,形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现代旅游综合交通体系。

年9月,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点睛之作——“0km”标志文化驿站开门迎客。截至目前,旅游公路已累计完成公里,串联起沿线66个A级以上景区,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三个人家”家。大美晋阳、长城内外、边塞古韵、秀容热土、吕梁人家、古村新韵、太行深处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自驾线路应运而生。

大大小小的村落、农家乐、景区,如颗颗明珠。未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将覆盖山西11市的个县(市、区),规划建设总里程达1.3万余公里;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个非A级旅游资源将被连通,串联起历史文化的脉动,串联起乡村旅游的美景,也串联起富民强省的梦想。

“要把山西优质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归根到底需落实到一个个文旅项目上来,以项目建设来推动山西文旅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中智游集团董事长蒋骏认为。

年9月10日,山西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仅旅发大会期间,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共签约18个项目,共计.2亿元。

借此契机,山西省各地及景区景点从业态融合、产品供给、配套服务等方面抢占先机,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各类旅游要素的有机整合,实现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季节游”到“全时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长治市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的美丽风光。资料图片

红色游和乡村游双轮驱动

山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文化丰富,只一个数字就足够震撼:山西留存了不同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等余处。

众多优秀作品在这片热土流传,《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作品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大量珍贵诗文,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这些遍布山西各地的红色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

年左权民歌汇已落下帷幕,而“左权热”和“民歌热”却持续升温。

左权县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是北方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左权也是民歌之乡,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

年,晋中市创办左权民歌汇,让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左权民歌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山西省对外交流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民歌汇的举办,赋予了左权县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新生命,探索出一条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型发展新路径。

被称作“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武乡县,把传统的红色旅游“玩”出新花样。每到假期,很多来自外省的研学团都会来到武乡八路军文化园,吃一次农家饭,住一次窑洞,穿一次八路军军装,打一场“游击战”,看一场实景剧。在寓教于乐中,孩子们感受革命先辈勇敢、积极、拼搏进取的优良传统,激发血脉里的爱国之情。

在武乡这块“红色版图”上,有多处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件(套)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从年开始,武乡连续举办“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题的八路军文化旅游节,通过红色藏品展、抗战主题戏曲展、主题电影展、八路军文化学术座谈会等活动不断提升特色文化影响力。

山西的农村,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恬静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遗存、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乡村文明,更集聚了全省70%的旅游资源,自然与历史辉映、风景与人文交融,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

近年来,山西把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和打造三大板块的重要抓手,深挖厚重资源,打造观光休闲、文物古建、古村民宿、文化遗产、名人典故、红色文化、名吃特产、生态康养、农俗体验、研学科考等乡村旅游路径,每一种类型都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活化石”变身“金饭碗”

作者:本报记者李建斌本报通讯员李鹏飞

讲述人:山西省晋城市大阳古镇景区办公室主任李鹏鹏

走在这条古朴的青石街上,看着两旁数百年的老屋,我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下来。正是因为这种对家乡的牵挂,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梦想,回到了山西省晋城市大阳古镇,成为一名古镇旅游开发事业的从业者。

大阳古镇拥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可这样一处好地方,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却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残破小镇。

年,大阳古镇招商引资成功,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也就是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投身其中,为家乡的变化出一份力。

景区经过3年的规划建设,整修新建了近10万平方米的建筑,观光、演艺、餐饮、住宿、文创、购物等业态初步齐全。年2月景区试营业,仅当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并解决了附近上千人的就业问题,让祖祖辈辈守着宝地却过着苦日子的群众看到了新希望。

旅游为魂,文化是根。景区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原本只是在过年庙会时才有的社火,打造成了常态化展示。八音会、二鬼扳跌、鼓书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景区,增加了景区的底色和魅力。

大阳古镇是煤铁之乡,自古就有打铁花的传统。景区创意性地提出“无夜不古镇”的理念,每晚演出“祭火大典”和打铁花表演,后来又从单一的打铁花表演融合汉代赵飞燕的故事,重现飞燕鼓上舞的盛景。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游客旅游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景区探索“文旅+科技”模式,打造了《燕飞凤舞》投影体验馆,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并将日常的社火展演布置在了不同的场馆之中,增加了游客互动;将剪纸与家风家训、研学结合起来,打造了家风家训馆,弘扬大阳优秀家风,利用剪纸作品,传递教化作用。此外,在大阳古镇,还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打铁抡大锤、铁水浇铸及铁杵磨成针的手工制针技艺,欣赏晋东南规制最高的官家巨宅,触摸独具特色的木雕,体验拉大锯、刨刨子,当一回木匠。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底气

作者:邢云文,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面塑是山西传统非遗技艺,图为面塑传承培训班学员在学习交流。本报记者李建斌摄/光明图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只有在对文化的体验和感知中才能建立起来。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耕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用好壮美自然风光、优秀文化遗产、宝贵红色基因,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文旅品牌,以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中坚定文化自信。

1.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这里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截至目前,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处,高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处,占全国的75%以上,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上古神话,西侯度、丁村遗址见证着中国境内人类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这里有中华文明早期发源的历史踪迹。据《史记》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山西。考古学家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里有“桐叶封弟”“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有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有“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关公;有群星璀璨的文坛巨擘,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在中华文化史上写下了流芳千古的锦绣文章;有纵横明清五百年、汇通天下的晋商巨贾,平遥古城的日升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为我们记录着晋商历史的辉煌。可以说,山西这一方水土,滋养了中华民族多年文明的历史文脉。这片黄土地上的历史遗迹,就像一部部历史典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从多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而山西,恰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这里穿越到中华文明的深处,我们为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2.利用红色资源传承革命文化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遍布全省的红色资源使这里成为传承革命文化、讲述革命故事的生动课堂。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蕴藏丰富充足的红色资源,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全省现存不同历史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多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八路军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走进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左权,在王家裕八路军总部、麻田八路军总部,在那简朴的院落中,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太行烽火点燃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黄河壶口的咆哮激扬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呐喊,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八路军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据统计,我国在年到年授衔的将帅中,有10位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位中将、位少将共位开国将军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奇袭阳明堡”等一系列战斗和战役,不仅在全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生动现场。《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一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也诞生在山西这片革命热土上。

在伟大的抗战斗争中,党领导八路军和山西根据地人民共同铸就了闻名全国的太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全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山西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踏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太行、吕梁的山岭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处处革命先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座座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历史遗迹,启示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可以说,这些以抗日战争为主线的红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是植根于山西人民血脉之中的宝贵资源。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不仅是我们今天进行“四史”教育,唤起历史记忆和提供教育启迪的生动教材,也是助力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

3.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内生活力

山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熔铸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是全国最早试办初级社的省份和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见证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工业文化遗存,有山西人民凿山治水、推沙造林、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奇迹,也催生了一批以李顺达、申纪兰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和以右玉精神等为代表的宝贵精神。

地处太行山腹地平顺县的西沟村,是一个只有户的小山村,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大代表——李顺达和申纪兰。这里也是当年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西沟人以其敢为人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动,让这个贫瘠的山村具有了饱满的文化内涵,为今天我们感悟奋斗精神、体验艰苦奋斗提供了现实场景。在晋西北边陲的右玉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历任县委书记接力植树造林,在这个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书写了“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不到0.3%提高到54%以上。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如今的右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党性教育基地,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板。

太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一度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碧波荡漾的汾河污水横流、鱼绝鸟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太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启动“九河治理”工程,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重现了“九水绕城、锦绣太原”的盛景。与此同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也赋予了山西独特的工业文化资源,由煤炭工业老煤矿形成的煤文化景观、以老陈醋和汾酒传承工艺为代表的酿造文化景观、由一大批军工生产旧址形成的军工文化景观,也让山西成为工业文化的博物馆、工业旅游的新地标。行走在山西这块热土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更能感受到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创业艰辛,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奋斗者留下的光辉足迹。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留给山西的文化资源禀赋是山西也是全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山西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不仅能够为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也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山西贡献。

锻造山西文旅新品牌

作者:邵秀英系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副主任

年的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推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新品牌战略,提出“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论断,指出要在继续做优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旅游品牌的同时,全力做好“黄河、长城、太行”三篇大文章,构建“乐水、尚城、崇山”旅游品牌体系。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汉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黄河、长城、太行山均属与邻省共享资源,何以说“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呢?“黄河之魂在山西”,是因为黄河劈开千万仞在这里创造了一组组近度的乾坤湾奇景,以雷霆万钧之势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彰显黄河山西段的绝品山水景观。这里是黄河文明传承的重要核心,黄河流经山西千余千米,在此孕育了早期人类的第一把圣火——西侯度,诞生了最早的“中国”——陶寺,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华夏文明。“长城博览在山西”,是因为山西的长城遗迹展示了一部没有缺页的中华长城建筑变迁史。山西境内有历代长城.88千米,时间跨度涵盖战国、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等历史时期,遗址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山西长城沿线坐拥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娘子关等关堡要塞,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构成了长城军事防御型聚落遗产群,它们是长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和民族融合的鲜活见证。“大美太行在山西”,是因为大自然把八百里太行的精华赐予了山西,嶂石岩地貌构筑出太行百里画廊,清漳河水造就了处处太行江南。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太行八陉在此留下关城遗迹,民居古堡里蕴藏着人类择吉而居的生存智慧,抗战圣地、红色文化铸就太行丰碑,劳模之乡、挂壁公路传承太行精神。山西的太行之美,有民族脊梁、抗战英烈之壮美,也有巍峨气势、秀美风光的生态之美。

山西文旅资源十分丰富,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载体,推进资源的全域整合,可以破解文旅发展的行政羁绊,规避各自为政的同质化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聚焦三大板块,能让更多的景区景点、美丽乡村、民宿客栈、特色小镇繁衍生长,使景区更精彩,乡村更美丽,城市更宜居。

打造文旅新品牌是山西践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和担当。年山西省提出锻造三大旅游板块的“八大行动”,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首批路段启用,初步实现了“城景通、景景通、村景通”的全域旅游路网格局。作为三大板块的主推产品之一,山西推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人家”处,致力打造乡村民宿旅游的山西样板。以三大旅游板块为龙头,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有力推动山西文旅品牌化高质量发展。

在三晋大地上谱写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作者:王兵兵,系江苏省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挖掘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打造山西红色文旅品牌与特色,对于山西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文化强省”新路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遗迹数量庞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山西是最早响应五四爱国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地方党组织的省份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山西是北方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的诞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夺取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力克顽敌,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成为人民解放军城市攻坚战的成功范例。山西留存了不同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等余处,如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黄崖洞保卫战烈士陵园、刘胡兰纪念馆、晋绥军区司令部遗址、晋西北行政公署遗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大量珍贵诗文,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加强资源整合,做好红色文旅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太行红色旅游区、吕梁红色旅游区、右玉红色旅游区是对山西红色文化脉络的系统重构,也是对山西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的全新提升。太行精神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孕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在根据地军民的团结奋斗中发展的,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吕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行红色旅游区的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纪念园、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以及《太行山》大型实景剧等,打造一系列红色旅游精品工程,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右玉文旅完美融合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把红色人文与绿色生态结合起来。打造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区,提升了山西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辨识度,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科学推进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山西出台了《山西省“十三五”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规划》(年)、《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年),施行了《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年),连续几年在太原、大同、晋中、临汾举行山西旅游发展大会,把年确定为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建设年。山西红色文化品牌效应正在显现,构建了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优势互补的旅游生态圈、红色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遗存旅游相融合的旅游生态圈、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生态圈。

对山西红色文旅产业进行谋划,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一定能够在三晋大地上谱写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本台新闻中心

图文制作:山西广电融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