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8月11日,“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启动仪式在大同云冈石窟景区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活动启动。
3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在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省委书记楼阳生说,举办“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就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彰显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游山西,就是在读中华文明演进史,在读黄河文化变迁史,在读长城军事斗争史,在读民族融合发展史,就是在读古代建筑艺术史,在读汇通天下晋商史,在读中国红色革命史,在读劳动人民创造史,在读地质构造运动史。楼阳生深度概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山西之行一定会为中外游客带来无限精彩”。
从今日开始,山西晚报将刊发“游山西·读历史”系列报道,希望大家在畅游山西的同时,也了解山西历史之悠久,人文之璀璨。
“晋祠流水如碧玉”,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当年游览晋祠之后,在诗中这样写。数千年后,人们记住了唯美的诗句,也记住了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8月22日,正值初秋时节,站在红墙灰瓦的晋祠大门前,秋风轻轻拂过,顿时让人感觉凉爽清新。进入大门,秀丽的景色缓缓铺陈开来,犹如桃花源一般豁然开朗。
西面山上郁郁葱葱,犹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两棵千年古树参天,周柏偃卧在石阶旁,唐槐参天蔽日,镇守晋祠;地下有一条小渠,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殿宇、楼阁之间……难怪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游览了晋祠之后感叹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不仅如此,晋祠的美,还在于跨越千年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
沿中轴线往里走,百余座古香古色的殿宇、楼阁映入眼帘,仿佛打开了历史的阀门,诉说着晋祠的前世今生。
晋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为了纪念叔虞兴修农田水利,让晋国风调雨顺的功绩,他的后人便选择在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因为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将国号由“唐”改为“晋”,于是“唐叔虞祠”也被俗称为晋祠。
晋祠在中国各个朝代,都被不断整修,规模逐渐扩大。现在,从一千年前的北宋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代表性建筑留存,这种因时间累积而成的丰富性和参差感,就像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与晋祠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经过水镜台,跨过会仙桥,四尊巍峨高大的铁人,赫然屹立在了眼前。铁人高七尺,神态威武地伫立在香炉旁边的四个角,仿佛在守卫着整个晋祠。“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这里称为‘金人台’。”来自山西新方向国际旅行社的导游武惠娟,正在给她当日带的研学团讲解,“这四个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所铸,你们看直到现在他周身都溜光铮亮,是宋朝的‘不锈钢’。”
跟随武惠娟和她带的研学团,穿过“对越”坊,来到“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为何称其为‘晋祠三宝’呢?”一位来自广东的小团友区嘉仪对武惠娟的讲解产生了疑惑。
武惠娟笑着答道:“献殿建筑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手法,完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是不是很厉害?还有鱼沼飞梁,是在鱼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桥梁,从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中的唯一一座十字形桥梁。圣母殿是整个晋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殿内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美技艺,你说是不是‘宝贝’?”
研学团里顿时传来阵阵惊讶声,大家眼神里流露出惊叹之情,仔细端详着每一处细节,生怕错过每一处景致。“你们看那些雕塑,她们的表情都不一样呢!”来自江苏的团友沙慧娴指着圣母殿内的塑像对同伴说。
“你观察得真仔细!给你点个赞!”武惠娟冲沙慧娴竖起了大拇指,并解释起来,“晋祠除了‘三宝’还有‘三绝’,‘三绝’之一便是圣母殿中的宋代侍女塑像。大家仔细看,塑像不仅表情不同,身材不同,手执的器物不同,衣着服饰也不同。从她们的表情中,似乎能感同身受地感知她们禁锢在深宫,没有自由身还要小心度日的生活状态。”
走出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难老泉则为晋祠“三绝”的另一绝。
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从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长流不息。水温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来晋祠,不得不看的,还有《晋祠铭》碑。隋朝末年,唐太宗李世民和其父李渊从晋阳(今太原)起兵,最终统一了全国,并开启了大唐盛世。在起兵前,他们曾经向唐叔虞祈祷,祈求晋祠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定中原,成就帝王之业。唐贞观二十年(),已是大唐皇帝的李世民再次来到晋祠,触景生情,追忆过往,感慨万分,亲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成就了一篇千古流芳的书法作品。
《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全文字,被刻成碑,陈列在晋祠中北部、唐叔祠东南隅的唐碑亭内。
“终于看到真迹了!这字劲秀挺拔,飞逸洒脱,太美了!”来自吉林长春的游客吴然赞叹道:“这篇《晋祠铭》我在网上看了很久,李世民喜欢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墨宝,所以他的书法颇有王羲之的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原来,吴然是长春书法家协会的成员之一,擅长行草,对王羲之的书法研究已久。这次来到山西太原,第一站就跑来晋祠,登上唐碑亭,赏李世民的真迹。“晋祠,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故事,太值得一游了!”吴然爽朗的笑声在唐碑亭中回荡。
在晋祠游览了四个多小时,大家仍久久不愿离去。坐在亭廊下,仿佛穿越到一千年前,历代盛世如放电影般在眼前穿梭,历历在目。在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晋祠,仿佛一颗耀眼的恒星,永不失落。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郭燕杰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杜金栋胡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