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古城,给您留下了哪些记忆?
本次调研我们小组将以”人“的视角,”记忆“为线索,基于景观记忆识别系统,通过主观观测和客观描述的方法,探索古城内记忆空间并分析其记忆要素,为建立平遥古城景观记忆识别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忆在平遥”调研纪录片
视频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党欣王昕刘临莉齐才砚
历史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党欣、刘临莉平遥古城大多形成于明清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记忆的演变,平遥古城大多街巷尺度、走向和重要的节点空间都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但人们在古城内的行为和记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调研背景
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为古城内东南侧区域,通过对《平遥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相关资料、网络数据和实地调研等图文、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绘制,确定调研区域的主要节点范围。每个节点区域都存在不同的记忆空间和特殊的个性特征。
1
平面图
2
保护街巷
依据《平遥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可知,该区域内有多条重点保护街巷,为北侧的东大街,西侧的南大街,中心区域的城隍庙街以及连接南大街和城隍庙街的贺兰桥街等。重点保护街巷的历史走向和街巷尺度基本保留下来,现状风貌保护较好。3
交通流线
4
文物保护
该区域内主体人群主要分为两种:游客和居民。两种人群分别有不同的出行交通流线。该区域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两处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城隍庙和文庙。
5
热力图分析
截图来源:高德地图8::::::00上午10:00开始,人们开始大量渐入古城内主要商业街区,东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南城墙区都形成了多个人流峰点。中午12:00——14:00,整体人流量相对减少,只在南大街餐厅区域形成小聚集圈。
截图来源:高德地图14::::::00下午3:00,南大街人流量峰值形成红色带状,持续时长五个小时。傍晚下午4:00,城隍庙区人群逐渐褪去,游客开始向城外和南大街散去。而贺兰桥片区居民活动开始频繁直至晚上7:00。
调研内容
小组同学根据对该区域的数据、图像分析,提取出三个不同特征的空间。分别是南城墙区域、贺兰桥区域和城隍庙区域。通过对三个区域的时间段热力图记录、观测时态人物的调研、摄影记录不同人群的行为轨迹及不同人群进行访谈问卷等,分析提取出三个区域主要记忆空间,并针对这些空间进行客观的记忆要素分析。
南城墙区域
贺兰桥区域
城隍庙区域
示例:南城墙区域时态调研
示例:南城墙区域行为轨迹(延时摄影)
视频来源:太原理工大学齐才砚示例:居民调查问卷
组员StrongFeeling
图片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党欣王昕刘临莉齐才砚分析图:太原理工大学党欣王昕刘临莉齐才砚供稿:太原理工大学高静副教授团队党欣编辑:观照
审核:翔九天
来源:平遥城乡遗产保护发展国际工作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