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日,千年晋祠已成为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被辟为晋祠博物馆,坐落在晋祠公园的深处。
在这里有余座建筑,96株古树名木,余通碑刻,余幅诗文匾联,以及百余尊雕塑和30余尊铸造艺术品。这其中有“三绝”“三宝”“三匾”,可谓是晋祠的重头戏,它们是孤例,是奇迹,是瑰宝。
晋祠山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名匾之“水镜台”穿过山门进入晋祠,最先见到的便是与正殿遥相呼应的水镜台。
这是一座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也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整体从建筑结构来看,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东边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又是宽阔的宫殿形制。转到西边,上部又成了单檐卷棚顶,像座阁;下面同样宽敞,却是的高台。
水镜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建筑形制来看,又分为清代补建的前台和明代建造的后台。前台面向圣母殿,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以各种制作工艺精细的装饰。后台台身四角立柱,两面围廊将其与前台连成一体,在二者之间设有上下场门,中间以木板隔开。据说在台下还埋着许多大水缸,两两相扣,形成了四个“大音箱”,用以增强音响,如此观众不论站在祠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水镜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水镜台共悬有两块匾额。一块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的“三晋名泉”。另一块儿就是晋祠三匾之一的“水镜台”,悬在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是清乾隆年间的翰林及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被誉为“秀丽之笔”。此匾长2.5米,宽1.04米,“水镜”一词出自《前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是非尽人皆知,以此将戏台命名为水镜台,是取“清如水,明如镜”之意。
水镜台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名匾之“对越”水镜台往西走过了金人台,在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的功德牌坊,名曰“对越坊”。整个牌坊以琉璃覆顶,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其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如今经过多次装饰修缮,已变成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其下有一对铸造之法极为精美的铁狮蹲坐其左右,越发显得牌坊高大壮丽。
对越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越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即年,相传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的。牌坊上走马板上镶嵌的“对越”匾额,据说就是他亲笔书写的。二字整饬遒劲,被誉为“雄奇之笔”,是晋祠“三匾”之一。此匾长2.21米,宽0.91米,“对越”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有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之意。
对越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名匾之“难老”与三绝之难老泉自对越坊往左手侧走,在水母楼以东,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亭子以灰瓦覆顶,整体平面呈八卦八边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虽然经过了明朝的重建,但间架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
难老泉亭(图片来自网络)
亭内有多幅匾额,其中悬在西向,由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笔力遒劲,最是引人注目,被誉为“神奇之笔”,是晋祠第一名匾,与“水镜台”和“对越”同为晋祠“三匾”。此匾长1.45米,宽0.7米,“难老”二字出自《诗·鲁颂·泮水》中的“在泮饮酒,……永锡难老”。
难老匾(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用“难老”二字所形容的源源不断且生生不息,并保持清澈透明的泉水,就在亭中,名为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与善利泉和圣母泉同为晋祠三泉。它是三泉中的主泉,也是晋水的源头,俗称“南海眼”“南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处的断层岩,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即使是在隆冬之季,水中生长的一种特有的水草,仍能碧绿如茵。
它含有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世代浇灌着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在这里种植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品。
令人遗憾的是,难老泉因水位的下降,在年4月断流,此后多年都是用自来水替代泉水。但自汾河流域治理工程在6年启动后,随着环境治理脚步的加快,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难老泉的地下水位开始以年均2米的速度回升,复流工程在断流28年后正式启动,将力争在年前,实现难老泉的自然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