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蒋梦惟)进入年的最后一个月,伴随着气温的快速下降,我国多地进入旅游淡季。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12月1日起,包括南京、山东、甘肃敦煌、浙江杭州、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等多个旅游热门城市开始执行淡季票价或直接调低门票价格。不过,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伴随门票价格下调,不少传统景区或缩短入园时间或缩减开放区域,推出室内项目或其他活动增加客流吸引力的并不多,因此,如何刺激园区内二次消费,弥补淡旺季落差,再次成为景区们共同面对的考题。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景区纷纷下调定价,或启动执行淡季门票价格。进入12月,地方景区更进入了门票价格调整高峰期。举例来说,自本月起,南京市秦淮区芥子园文化展馆票价由20元下调至15元;山东峄山风景名胜区票价由原来的60元/人次调整为55元/人次。与此同时,12月1日至年2月29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执行普通门票淡季价格,每人次元,优惠门票价格为每人次58元,门票连续四日有效;千岛湖淡季门票为元。
据不完全统计,相比旺季来说,今年冬季地方景区的淡季票、优惠票价降幅较往年普遍更高,平均折扣力度都在20%左右,个别景区价格下调甚至超过了五成。比如:新疆喀纳斯、禾木和白哈巴的景区联票旺季票价元,而淡季仅为元,价格下降达57%。
值得注意的是,各景区在陆续执行淡季门票价格、下调冬季售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开放时间或减少了开发区域。以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例,每年11月-3月,该公园执行冬令时刻表,开闭园时间为8:00-17:30,闭园时间较夏季提前了1小时;而平遥古城内各景点10月10日-次年2月28日开放时间为8:00-17:30,较旺季8:00-18:30的开放时间同样缩短1小时。不过,与此前几轮降价潮不同,今冬部分景区在推出较大幅度降价措施的同时,并没有采取太多新手段、新方式吸引游客,淡旺季之间较大的客流、收入落差,仍然是它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情况。
有业内人士建议,从根本上提高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占比,弥补气候为传统景区带来的冬季旅游短板,需要因地制宜围绕当地本土化特色,纵深拓展相关产品及服务,比如:整合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囊括周边景点、酒店、特色乡村、美食、旅游演艺等在内的资源,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式发展;不断挖掘景区特色、优势,增强游客体验感,尤其是开设一些新奇的室内项目,有序地打开园门引入商家;或者利用冬季较长的夜晚时间,开设灯光秀等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但另一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兴斌也指出,传统景区不再单纯地依赖门票收入,从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到每个景区的情况不同,需要“对症下药”,“比如有的山岳型景区内部本身就很难再开发酒店等产品,冬季如果单纯延长地去游客在景区内停留时间,也不利于对游客人身安全的保障,因此,这就需要变换经营手段,比如考虑在景区周边增扩休闲度假区域,增加过夜消费等,或者利用景区IP打造纪念品等,提高延伸性销售消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