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一座延续千年的古城

平遥这座古城在建立之初的好些年间,都被作为守边的城池而使用。周宣王曾在这里筑城御猃狁,赢政也曾在这里加筑工事,直到明朝初叶时,这里被加筑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平遥古城,就是这一时期城址的遗留。而今让平遥古城在人们的意识里面烟熠闪光的,是另外一段故事。余秋雨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讲述了晋商的一些长长短短,那是平遥的名字在另一种新的历史纪元里为人们所乐道的理由。在明清时侯,这里曾经聚集了被称为晋帮的巨商富贾。这是一群有头脑的生意人,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在积聚财富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当时的国民经济,他们有更为远见的认识。于是,就在那些于今看来深居简出的陋巷里面,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最早的金融体系,这是一些以“汇通天下”为己任的票号,循着旧日马车在石道上碾压形成的辙痕,我们可以找到清朝的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平遥在经济最为昌盛的时期,同时有15个大型的集市,或许,这相对于当时的京师而言,也是有过之而无不的。晋商的没落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踩着一致的步调,几乎像摧枯拉朽一样迅速地瓦解了。对于这,我们是能够理解的。如今的平遥,似乎已经铅华洗尽。沿着顺败的城墙兜兜转转,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荒凉滋味,或者还有多多少少的同情。当初的平遥城在明朝扩建的时侯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作“乌色八卦城”。南北二城门好似乌龟的头和尾,南门左右的两处水井是龟的眼睛;东西四门是乌龟的四足,都是侧向南开的,好像乌龟要举步向南一样。而今,平城的模样已经没有这般神采奕交了,南门两旁的井水已经被堵塞,彻底地干枯了。城门也已经周尽了原先朱红的皮,“龟尾”北门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或者,我们最不忍目睹的是城墙本身在历经数百年后失修的读修景象,墙基上面长满了青苔,砖隙之间荒草随意地长着,在风里被吹动成过分萧索的一幕。民居建筑是平遥借以同其他域市相区分的一大因素,这里的民居建筑并不过多地讲究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理理念。不肃穆,不妩媚,只是拙拙朴补、方方正正的一些四合院落,青砖灰瓦、四平八稳,让人看上去就能领会到平遥人乃至晋商骨子里那种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理想。平遥的风情似乎并没有随着其辉煌的历史成就一起消弭,反而更加炽盛了。在平遥的街头,叫一碗纯粹山西风味的凉粉,半斤酱牛肉,顺便来一碗淡薄清香的黄酒,一个人独自悠然地喝到太阳西斜,似乎是无比惬意的事情。从西大街的尽头右拐,便是平遥县城保存最完好的明清一条街了。道路开阔起来,应景的物事便多得令人目不暇接了,生意人的叫卖声也大了起来,此起彼伏。夕阳的光照得一街破破烂烂、零零碎碎,显得那样漫不么经心,完好地演择着小市井的乐趣。这就是平遥,一座在历史中将息了的城市,不再闻杀伐之声,不再汇通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