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的典范——平遥古城
1、时空交错的感觉——城内漫游
平遥古城位于介休市北35公里处,北距省会太原90公里,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从介休市出来,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沿大运高速公路来到平遥。对于这座古城,许多人耳熟能详,一提古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我这是第二次游览平遥古城,第一次已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也就是在街上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圈,根本没有弄清楚古城的历史和一些古代建筑。这次来,因为有导游引领和讲解,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
从资料上看,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古称陶地。到平遥观光旅游,一定要了解古城整体格局的内在特征,只有从这里切入,才能解读它所代表的中国古城深邃的历史文化。这座千年古城在明代初期经过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了现存的城池大小,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古城西、北、东方正,南城墙因为紧临中都河,随着起伏的地势和蜿蜒西去的河道水形,呈现出四折五波的弯曲走向。中轴线是南大街,由一座高耸的市楼跨街而立,成为统领全城建筑群的中心。在南大街的东西两侧,按照使用功能和文化属性,因循“礼序”布置了各类建筑,使古城空间布局显得格外严谨规整。城池平面呈方形,周长6.4公里,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垛口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4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县城内,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的棋盘式路网格局沿用至今,真实展现了明清时期古城街衢巷陌的典型特征。
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前,还保存着处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其中多处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些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房顶大多为单坡向落水。
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创立银行的始祖就在这座县城的西大街上,它就是鼎鼎大名的票号日升昌。
这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五开间铺面,位于西大街路南。除了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昇昌记”四个楷书镏金大字以外,一眼望去,并没有特别之处。整个铺面都是清一色的漆黑;黑的匾额,黑的梁枋立柱,黑的门框门扇,黑的门槛,就连里面的柜台都漆成了毫无光亮的黑色。一切用实木制成,不光厚重,而且门槛和柜台也比一般店铺高出了许多,这大概和直接兑换银两的特殊性有关。虽然如此,在平遥古城数以百计的商家店铺中,日升昌票号还是显得格外平实,绝无奢华张扬之感。它的普通,以致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年前,在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惊世之举。
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铺,由平遥人李大全开办,他慧眼识英才,聘请天资聪慧而又善于经营运筹的雷履泰担任大掌柜,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一,开启了中国的金融汇兑业务,取代了镖局长途押送银两进行异地汇兑的旧制。出于对金融汇兑特殊行业的安全保密考虑,日升昌票号首创了汉字密押,还在汇票的四角独创了“日升昌记”验票水印。从创业到歇业的一百多年里,金融汇兑业务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泄密或窃密事件,在全国许多城市建立起汇兑网络,开设分号35家,重点分号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南方城市,汇兑业务一直辐射到了俄罗斯和蒙古,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来华金融机构也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创下了一纸汇票“汇通天下”的奇迹。咸丰十一年(),平遥票号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分号总数增加到了个,遍布在全国的68个城市和商埠重镇。到光绪年间时票号发展到极致,当时全国总共有51家票号总部,其中22家设立在了平遥古城,一度操控了全国金融商业资本。
返出大门,我们再次端详门头上的牌匾,导游提醒说,你们将三个字拆开来念,看看有啥意思。果然,经她一提,顺念是“日日升”,倒念还是“日日升”,有点意思!众人不由齐声感叹这店名起得确实非同一般,难怪人家要发财,还有,我们在王家大院也好,在日升昌院内也罢,看到每处院落的当院都有一口大号的陶瓷水缸,并且都装满了水。带着这个疑问,我向导游打听,导游解释说,山管人丁水管财,这叫风水,起藏风聚气,招财进宝之意;另外,古代没有灭火设施,万一有了火灾,人们就近还能舀水灭火,起到一个消防的作用。哦,留心处处皆学问啊!
为了吸引游客,县衙管理者每天上下午组织人员进行复古式的审案、判案,古代大堂的威严结合现代诙谐的语言,让游览者在威严而肃穆的压抑气氛中顿感身心放松,哈哈大笑,也不失为一种调节气氛的睿智之举。
从外到内,我们参观了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偏跨院、钟楼、土地祠,寅宾馆、赞侯庙、粮厅和官宅花庭。西跨院主要用作关押犯人,建有重狱、女狱、轻狱和督捕房、马号等。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在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平遥有“三宝”,一曰古城墙,二曰镇国寺,三曰双林寺。镇国寺位于古城东北15公里的郝洞村,最早建于隋唐以后的两代十国之北汉天会七年()。双林寺坐落在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寺中一通古碑记载这座佛寺曾在北齐武平二年()重修。这两处寺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都没有去游览。
平遥的食品也有“三宝”,一曰牛肉,二曰碗脱儿,三曰长山药。此外,推光漆器称得上是平遥的传世民间工艺,属于中国四大漆艺之一,以手掌推出工艺器具的漆面光泽而著称于世。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宝库里,它以精湛工艺,极致品位、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独秀于林,成为中国漆器一绝。
2、穿越时空的情景剧——《又见平遥》
下午两点钟,我们来到慕名已久的《又见平遥》情景剧的剧场门口,门票优惠价元,听说自演出以来,已经演了3千多场次,早已把量身定制的剧场费用赚了回来。
与以往“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有很大不同,由王潮歌策划并导演的《又见平遥》,突破了原来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内,并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迷宫般的剧场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没有座位,边走边看,观众可以不断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断和近在咫尺的历史事件;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感受故事叙述……看实景演出仿佛一次穿越,把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既是局外人,观众,又是亲历者、参与者。
走进《又见平遥》,使人仿佛进入一场梦境,又似回到一个自身所经历的时代,凄楚、揪心的无奈,强烈的黑暗压迫着观众的感官。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匪患成灾,人的生命如草芥,有家产的人家更是胆颤心惊,日夜不安,时时处于一种进取与守望的矛盾之中。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为人正直勇敢,忠义守信,为了赎回分号王掌柜被徒匪绑架走的儿子,用30万两白银抵尽自己的家产,明知一路上九死一生,风险极大,依然奋不顾身,主动接镖,组织起同兴公镖局的名镖师同去保镖。出发前壮行、圆房、分别、女子们留在镖师身上的牙印、凄楚的离别长调……七年之后,赵东家连同所有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满城人期盼已久的亲人相见却只见到王家唯一的血脉——已长成为14岁少年的独苗,举着一杆破碎不堪的镖局旗帜。他嘶哑着喉咙,引领着一群亡魂,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乡。要一碗家乡的面,摆一坛家乡的酒,祭奠众位救命恩人的亡灵。古老的城墙上,汉子们漂浮在虚空,血泪斑斑,哭诉着离愁别恨,欣慰着使命的完成。
情景剧的最后,导演安排了一场大团圆的镜头,用群舞“面秀”展示了游子对家乡的依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平遥人纷纷回归家园,为的就是再一次能够品尝到家乡的一碗面食。当时光的卷轴卷起,家人团聚在一起,背景里反复响起人们熟悉的旋律——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唉格呀呀呔……让人不由热泪盈眶,情难自禁。有的观众以至于泣不成声,完全融入了游子归家后的激动场面。
在远去的时光里,《又见平遥》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平遥人爱恨情仇,信义永存的画卷,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深深的思考。剧中没有反映王家人及其唯一血脉的生活场景,也没有表述镖师们的生死较量和死因,而侧重于皇家式的选美场景,让人感到缺少了一些壮烈雄性的元素。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名观众肯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笔者在此就不做自己的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