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近郊西靠天龙山、悬翁山和龙山,东视汾河,北连晋阳古城的地方,有一座已经有着多年历史的晋祠古镇。这里历代名人辈出,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源地,也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镇以悬瓮山山麓、晋水发源处的晋祠为主,也得名于晋祠。这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也是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实物孤例。
如今晋祠已经多岁了,它的故事,要从周成王桐叶封弟开始说起。
桐叶封弟的主人公姬姓名虞,按古代兄弟伯仲叔季的排行,称叔虞。他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
西周初期,他的叔父周公旦率军平息了唐国的内乱,并消灭了唐国。后来有一天,叔虞和周成王闲居时,周成王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和他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叔虞接了桐叶,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公旦。周公旦请示周成王分封叔虞,周成王却说是在开玩笑。周公旦回说天子没有玩笑话,每一句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乐人吟诵,士人颂扬。听了周公旦的话,周成王最终把叔虞封在了唐地,即今山西翼城(晋国多处都城的具体位置尚存争议,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从此叔虞又被称为唐叔虞,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年。
唐叔虞来到唐地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唐地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富足。他去世以后,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成为第一位晋侯,开创了晋国近年的煌煌伟业。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
唐叔虞宗族另有一支迁到了晋阳,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后,在这里建立了宗祠供奉,称唐叔虞祠,又名晋王祠,简称为晋祠。
东汉汉安年间,晋祠被太原地震波及。四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文宣帝“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扩建了晋祠,众多亭台轩堂都始建于这个时期,此后多有修缮。后在隋开皇年间,祠区西南方增建了舍利生生塔。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晋祠进行了又一次的扩建,并到晋祠撰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
后有宋一代,宋太宗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在修缮竣工时刻碑记事;宋仁宗将唐叔虞追封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宋哲宗在位期间,在晋祠铸造铁人,修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又有太原府社头等人献六条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和其余圣母座物;后在金人台东南、西南、西北、东北隅各铸铁人一尊。至宋徽宗时期,重修了圣母殿并赐号“慈庙”,又铸铁狮子一对置于鱼沼飞梁两侧。
宋朝以后,金朝时期增建了专为圣母母子贡献祭品的献殿。元朝时期,重修了唐叔虞祠内的建筑,并勘定了晋祠四周地界。此后又重修了奉圣寺和苗裔堂。至正年间,晋祠再次被地震波及,同年重修了圣母殿,一年后置石刻《孔子步趋图》于清华堂。
明清两朝,相继重修了雨花寺、苗裔堂、圣母殿、鱼沼飞梁、唐叔虞祠、水镜台等建筑以及多处亭台寺庙,创建了仙翁阁、白鹤亭、晋溪书院、水母楼、吕祖阁等建筑,重建了清华堂,扩建了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增建了观音堂以及献殿前的对越坊和钟鼓楼,铸造了圣母殿左右两口大钟和昊天神祠钟,补铸了金人台西北隅铁人的头部及胫部。
民国以后,对晋祠以修缮重建为主,只新建了洗耳洞、真趣亭、石舫“不系舟”、晋祠大门、望川亭以及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另有荣鸿肪在此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
至此,经过历朝历代跨越数千年的修缮,扩建和重修,晋祠从最初的晋国宗祠,成为了一座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建筑群。它的主要祭祀对象也由唐叔虞,演变为“晋源之神”的圣母,附祀有其他神灵和历史人物。
晋祠整体基本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核心区域西倚悬瓮山,分为中,北,南三部分。其中中部建筑以艺术价值高贵而著称,结构宏伟,是全祠的精华所在,自东向西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左右萦绕着中国最早的水利灌溉设施,春秋时期的水利工程智伯渠。
这条中轴线自新中国成立后新修的山门起,其后是与正殿遥相呼应的戏台,名为水镜台。水镜台集楼、台、殿、阁为一体,慈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时,曾派人照搬了晋祠戏台。由水镜台往西,依次是横跨在智伯渠上的会仙楼和金人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其上共有四尊铁人,除东北角的为年补铸,其余均是北宋时期所铸,以西南角那尊为上乘佳品。金人台之西是大型牌坊对越坊,在它的两侧是明朝时期修建的钟楼与鼓楼。对越坊之后就是面对圣母殿摆放祭品献祭的场所献殿,鱼沼飞梁在它的西侧。再往西就是中路的最后一座建筑,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杰作圣母殿,在它的两侧是台骀庙和苗裔堂。
北部以崇楼高阁而取胜,建筑依山势而建,错综排列。最东靠近入口处有假山,其北是文昌宫。文昌宫上是供奉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的文昌阁。文昌宫以西分别是东岳祠和昊天神祠。其中昊天神祠内前院是关帝庙居,后院是三清洞居,玉皇阁在洞上。它的前面是正对祠门的一座独立小戏台。再往西是供奉着唐叔虞塑像的唐叔虞祠,祠大门东侧有陈列唐代御碑的小亭,西侧则是名为松山和善利泉的两座亭子。北部最后有一组巧借山势错落有致的建筑,沿石阶依次有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和老君洞。
南部则以风景诱人而驰名,既有楼塔耸峙,又有泉水环流。最东处有胜瀛楼,楼西北智伯渠上是流碧榭,左右各带三间又名白鹤亭的小榭,旁边是名叫挂雪桥的双孔小桥。楼西南是供奉药王真君和龙王的三圣祠,以及辟为傅山纪念馆的同乐亭,其南侧是王琼为纪念其先祖周灵王太子晋而建的子乔祠,前身是晋溪书院。
在晋祠内的智伯渠南边还有真趣亭,亭下是洗耳洞。水上有不系舟小亭和小石桥,难老泉亭在不系舟以西,亭之西是供奉着水母铜像的水母楼,楼北山坡上建有供奉着古代公输般的公输子祠。
晋祠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集祠、庙、堂于一体的建筑群,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矗立了千年。自南北朝,历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至近代,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因为历代扩建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划与原则,对前期的建筑保持了高度的尊重,使得这些凝聚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风貌与特色的建筑,得以在跨越漫长的历史岁月后,来到我们面前。在它们身上,映刻着最清晰的岁月痕迹,是晋祠千年发展史,最好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