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面食文化中,搓制类面食所占比例很大。搓这个技法,使得面食本体筋道柔韧,口感极佳,深得百姓喜欢,蒸圪扦就是搓制类面食中的精品。
蒸圪扦是平遥人喜食的家常美食。这种美食根植于民间,活跃在乡村妇女手中,传播在民间百姓口中。它不仅是一种面食,更是一种民间艺术,是活跃在乡间妇女指尖上的艺术。蒸圪扦虽然是粗粮面食,但却是粗粮细作的精品,可以直接上桌招待客人。因为这种面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舌之甘,更融入了乡间百姓的智慧和巧思,是百姓智慧的直接体现。现在平遥古城的大小饭店里,蒸圪扦常常是当家美味面食。
蒸圪扦是通俗叫法,雅称叫搓鱼鱼或者红面鱼鱼、莜面鱼鱼。搓鱼鱼有细粮类,有粗粮类。细粮类如前面介绍的开膛搓鱼儿,粗粮类一般用高粱面或莜面制成,以蒸圪扦为代表。从形制上来分,又有两种,一种是既短又扁的,一般用来煮制,叫圪扦扦或煮圪扦,也叫扁扎鱼鱼;另一种是细长稍圆的,一般用来蒸制,叫蒸圪扦。本文重点介绍红面蒸圪扦。
蒸圪扦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人真还搓不了,其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乡村妇女。一团很糟的面团,在她们的手里,经过不停地搓制,一会儿就变成了细长、光滑、Q弹的鱼鱼。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农妇搓鱼鱼图景:
滴水成冰的深冬,晶莹剔透的冰凌棍,悬挂在房檐上,大黄狗缩成一团,躺在窝中,懒得叫一声。一间农家小屋中,冬天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火炕的油单上,锅台上的大锅冒着热气,把屋里熏蒸得暖融融的。婆姨摆好家什,开始搓鱼鱼,她双手齐下,在案板上左右搓着,不一会儿,十几根鱼鱼就从婆姨手掌与案板的夹缝中慢慢钻出来。一袋烟的功夫,三四笼屉鱼鱼就搓制完毕。婆姨一声呐喊:掌柜的,开蒸。
一顿好吃的红面鱼鱼,须经过几道工序。
先说和面。红面鱼鱼必须用滚水泼面。由于高粱面发涩,因此在正式和面前,往往要上笼蒸五分钟干面。蒸毕,开始用沸水和面,其要领是一次性加水到适中,能做到“一次性加水”的确需要经验,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这经验被细心的婆姨们总结出来了,即红面与沸水的比例是1:1。滚水泼面后用筷子沿一个方向迅速搅动,搅成谷垒蛋子后,赶紧下手揉面。
揉面须趁热进行,开水冲泼的面,温度至少在60℃以上,婆姨嘴里咝咝倒吸着凉气,右手在滚烫的面块中揉揣着,实在受不了了,蘸点凉水继续揉,一会儿,面团变得光滑细腻,盖上盖,放旁边,饧制十五分钟。
再说搓制。搓鱼鱼是技巧活儿,考验耐心、细心、恒心,看村里婆姨们搓鱼鱼,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别看她们粗手笨脚,但在制作面食时,其细腻程度,不亚于一个艺术家。搓鱼鱼有单手搓,有双手搓;有单根搓,双根搓,三根搓,直至十几根搓。一个婆姨的巧思如何,搓鱼鱼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真的会怀疑,那么均匀、那么整齐的鱼鱼是从她们的手底下搓出来的。
取拧一团面,双手在案板上搓成拇指样粗细长条,然后将长条一寸一寸掐成枣样小面剂,五颗一组,排列于案板一头,再五颗一组,排列于案板另一头,然后,左手覆盖一组,右手覆盖另一组,同时在案板上搓动,两手边搓边靠拢,手与案板的夹缝中,十根面鱼慢慢钻出来,由长变短,摇头摆尾来回游动,一会儿,十根蚯蚓状面鱼摆在案上,长短一致,粗细均匀,色泽宜人。把十根面鱼两折后放在笼屉上,待满一屉后蒸制。
搓制“红面鱼鱼”看似简单,其实手法很重要,一到两根搓制,要用手的后掌际搓制,才能把面团搓细搓长,且面鱼光滑不容易断裂;如果用手的前掌际搓制,面团受力不均匀,很容易把面条搓断,并且搓好的面团不光滑。如多根搓制,前掌际和后掌际需同时用力,且力道要均匀,控制好掌面角度,才能做到面鱼长短一致,粗细均匀。在平遥,很多男人也能搓一手好鱼鱼,时不时也露一手。
搓鱼儿能手,最多双手能搓12根至14根不会相互粘连。那场景,绝不是在搓鱼鱼,而是在艺术创作。
三说蒸制。红面鱼鱼的蒸制也有讲究,需开水蒸,而不能凉水蒸。等锅中的水烧开后才能上笼蒸制,大火蒸15分钟即可,这样蒸出的鱼鱼,筋道有韧劲,口感极佳。如凉水上锅,容易发黏,且不太筋道。鱼鱼蒸熟后取出,放在案板上晾凉,用手轻轻撕拽,把粘在一起的鱼鱼拉松散后即可食用。
四说食用。吃搓鱼鱼须有调和,羊肉臊子档次最高。烩菜、酸菜、腌菜汤搭配也别有风味。西红柿酱永远是平遥人的万能蘸料,用来吃红面蒸圪扦一点儿不含糊。特别是荤油酸菜炒鱼鱼,那更是百姓口中的美食一道。一碗鱼鱼在手,筋道爽口,又稍有些噎人,那种美食对于口舌的抚慰,让人欲罢不能。
这里介绍一种酸辣蒜泥凉拌鱼鱼的吃法,这吃法很农家。
新鲜绿、红辣椒各一个切丁,小葱一根切花,大蒜两瓣捣成泥备用。锅里放油,放入辣椒丁煸至出香辣味,淋入两勺山西老陈醋,加入适量食盐,烧出浓浓的醋香味,关火,把汤汁放至冷却。大蒜放在碗中,用擀面杖捣压成蒜泥,晾凉的汤汁倒在蒜泥里,撒入葱花、熟芝麻。将抖散的鱼鱼放在碗中,把黄瓜切丝放在鱼鱼上,淋入调好的酸辣蒜泥汁,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搓鱼鱼不是平遥的专利面食,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一带也是百姓的家常饭。尤其是忻州,红面鱼鱼是百姓口中的上好佳肴,有着不错的口碑。搓鱼鱼时,往往连带另一种吃法,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制,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食用时,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旧时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忻州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作为粗粮食品,红面蒸圪扦过去是粮食稀缺年代的家常便饭,但以细粮为主的现在,它已经从家常食品变成了待客的“佳肴”,为的是给客人吃个稀罕。很多饭店也把红面鱼鱼搬进店堂,成为店里的当家主食。
文章撰写:古陶瓦
图文编辑:古陶瓦
作者简介
姚勤智,山西平遥人,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忻州师范学院第一二届骨干教师。主讲基础课现代汉语25年,兼代汉语修辞学、汉语词汇学、中文信息处理等专业选修课
END文章来源:古陶三角区
编辑:张迩加
END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