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城墙文化属性解读

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10106341.html

□宋丽静

城墙是构筑中国城市的框架,设有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屋。古代城墙面对空旷的大地,在护城河畔升起,临高眺远视线无挡,气势雄壮,是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墙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被列为一种建筑的制式,《周礼考工记》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国“是王城,“雉”是建筑标准单位基数),每雉长三丈,高一丈,宽以高为准。“墙”和“城”的关系因此而定,虽然其主要作用是一种军事性的防御工程,但由于制式观念的影响,它同时具有多重目的,既表现城市的平面形状和立体面貌,也是统治中心形象的扩大和彰显。城墙平面多为正方的外形,尽管不利于防守,但其后的城墙建设仍以规则整齐为重。战争的历史产生了筑城,使城墙成为古代集体安全的基本保证。城墙的设计伴随作战需要改进,添加各种工程项目,以期发挥防御效果。

中国典型式的城墙是由墉、蝶、楼橹等部分组成的。而平遥城墙除在建筑选址和规模形制拥有以上古城墙的共同特征外,还拥有其独到的一面。它在选址上选择了县境腹地,交通十分便利,惠济河、中都河环抱于城东、城南两侧,成为防御系统中的天然屏障。

平遥城墙布局坐北朝南,偏东15°,是最佳的采光通风角度。城墙东西北三面都是直线型墙体,南墙则沿中都河道筑成弯曲型墙体,正是古代“因地制宜,以险制塞"建城思想的反映。也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一些名士发出了“龟前戏水,山水朝阳,成之攸建,以此为胜”的感慨。民间却有一种世传的说法∶“平遥城墙像一座龟城,”以六座城门象征它的肢体,南门为龟首,北门为龟尾,东西四门象征它的四肢。龟城之说“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城墙保持青春,坚固永久的渴望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朴素心理。”

另外,平遥古城以城墙为框架,城内纵横交错的道路网以及格调一致的宫观建筑,沿街林立的商号店铺和鳞次栉比的居民四合院,相辅相成,其浑然一体的格局,奠定了平遥以汉民族礼制为特色的城市形态。

平遥城墙在建筑技术和规模上保持了明清以来的规制。城墙周长.7米。其中北墙长.05米,西墙长.35米,南墙长.8米,东墙长.48米,全城面积2.25平方公里。

城墙本体叫“墉”。城墙内部用素土夯筑所谓的“版筑”),夯土墙基也用自然土夯填,为使夯土稳定,墙身断面则成为梯形。明代夯土层中曾有木栓,直径6~7厘米。由地面以上起,每2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3米。清代夯土层中没有这一做法。夯墙全部为人工夯筑,圆夯,夯窝直径15厘米,深2~3厘米,夯层12~15厘米,收分15%~0%。年平遥城墙开始大规模的修缮,在设计和技术上做了一些适当的改造,如∶原素土夯实基础,改为3∶7灰土夯筑,干容重达1.45T/m,提高了基础的承载力,并为了防止冻涨破坏,将原来的露明基础,改为埋深0.7米。墙体夯筑部仍沿用分层夯实的做法,但为提高夯土部分的拉结力和整体性而改为"包杆夯土”约10~20厘米,每层一杆,干容重达1.55T/m以上。

夯土墙外侧包砌挡土墙,采用特制的手工青砖(××77毫米)满摊白灰一顺一丁砌筑。纵横平铺,挡土墙内侧每隔5~6米筑有53×80厘米的砖砌内垛,与夯土联接,挡土墙厚度由底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的13,墙体收分9%(坡度)。

如果说大墙是一座城墙的骨架,那么护城河、城门、瓮城、城楼、角楼、敌楼、魁星楼、马面、垛口、散水、慢道均为城墙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其美学角度还是从实用功能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表达出平遥城墙的规模、技术和艺术成就。

在城墙四周,由人工挖筑壕沟,再引水注入,形成一道保护城墙的屏障,叫护城河。它与城墙共同组成“高城深堑”,既是利用宽深壕沟阻碍敌人进攻的一种有效军事防御措施,也是古代的一种消防措施,就像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城门一旦失火,人们就地取水,扑灭大火,控制火势蔓延。

平遥城墙明代以前的夯土城墙低矮,护城河深宽各一丈3.3米)。明隆庆三年(年),维修中拓宽至深宽各三丈10米),并更新木吊桥。清道光时又一次在护城河三壁包砌砖石,疏通河道,引水入壕并筑石桥设水闸。此后直至清光绪时仍然使用着护城河吊桥等。这样的城防加上城头戎装整齐、弓弩齐备的守护兵勇,一旦有警,则戒备森严。

城门是进入城池的关口,是维系全城安全的关键,在战争中是攻城的重点,也是城防的薄弱环节,所以城门要建造得牢固而可靠。平遥城墙门洞全部为砖拱券样,内设厚重的木制门扇。木制门扇还由铁皮包裹,其上满布铁蘑菇钉,从而增强了门扇的刚度,减小了火攻城门的危险性。

平遥城墙共有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古代对城门的设置非常重视,城门的多少,按城的规模,形制、行政等级和商业交通情况而定。普通县城,多数只设四个城门。也就是城的每一边开一个,开在墙的正中。而平遥城墙的东西两面各开二道城门,这不是行政等级的需要,而是商业交通的需要。

平遥城墙坐北向南,但南北交通的孔道却从东西方向横穿古城。从交通上看,东西方向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明清两代以来,平遥是山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金融业的发祥地,许多豪商巨贾云集于此,商业贸易的吞吐量远非其他县城所比。所以作家余秋雨这样说过∶"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不在省会太原,而在晋中的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基于这样的实际需要,平遥城墙在东西孔道各设二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关于城门的名称,民间习惯以城门的朝向来简称,如平遥城墙的六座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下西门。但每个城门也都有非常文雅的名称,读之古朴娴雅,品之则意味深长。

南门门额为“迎曛”,是平遥城墙的主门。“曛”通熏,有暖热之意。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曛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简称为熏风南来,和俗语中的“紫气东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隐含着祥和美好,喜庆大吉之意。北门门额为“拱极门”,“拱”是环绕、拱卫的意思,“极”是北极星(北斗星),古人有“拱北、拱辰、拱极”之说。孔子《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上东门额为“太和门”。太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术语。太通大,语出《易乾》∶“保合太和,乃利贞”,解释为“乾”是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变化中生育万物,各依其本质,赋生命,有自然的法则性存在。意寓保持这一自然的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才能真正的祥和有益,持续纯正,保证万固之安宁。

下东门门额为“亲翰”。“岳侯增修城池碑记”中曾记载∶“门匾亲翰二字,皆住捍卫之意也……”因此,翰本无义,而通“捍”,即有“抵御,防卫”之意。《汉书·尹赏传》∶“披锴捍,持刀兵”即说明,亲翰二字暗喻武装满身,手持兵器的武士以浩然正气守卫着古城。平遥城下东门瓮城外还筑有附部关城,可见下东门是平遥城墙的军事防御重点。

上西门门额为“永定”,为江山永固、城池永保之意。下西门门额为“凤仪”,凤即是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是古代相传的吉祥瑞应。也正是这个原因,平遥城墙下西门内侧,曾建有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凤凰栖台”,期待凤凰这一神奇祥鸟的降临。

越过护城河以后的第二道防线是瓮城。瓮城又叫月城,是建在大城站外的小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城墙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是90°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这样设计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但其进攻路线不能一气呵成,只能绕个弯再攻大城门,从战术上已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顶的守军则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组成交叉射击网,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谓的瓮中捉鳖,可以说是对瓮城功用最生动的描述了。另外平遥城墙南门和下东门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直线设置并非防御体系上的疏漏,而是各有其理。南门瓮城外除了有护城河保护外,还有一道天堑就是中都河作屏障,城外的道路又不是官道所径,因此对于南门的防御来说,既有天险挡道,也不是敌方进攻的重点,有兵丁各司其职,挡守城防已然足够了。下东门虽说是城防之重点,可是同样有天然屏障——惠济桥横阻,河上在清康熙以前设有木结构桥梁,一旦有警,毁掉一座木桥而阻碍敌人是再简单不过了。即使敌人跨过了济河,面对他们的还有护城河和四道防线,倘若敌人仍以惨重代价强攻前三道关口,一旦进入瓮城时,也已是强弩之末了。更何况还要遭受空中火力痛击,故下东门瓮城城门也毋庸再建成偏门了。平遥城墙在城门上或城墙的拐角处,皆筑起楼橹,从形制上建造得很精致美观。既可以登高远望,城池被困时,也可成为守城士兵射击的据点。城楼、角楼、敌楼是一座城池的高空防御设施。从军事上来说,作为县级城防系统的平遥城墙能有如此疏而不漏,精确巧妙的建造技术实属不易。评价其为“北方汉民族城池的杰出代表"实不为过。

城楼是城市的高层建筑,构成了城市的重要天际线和轮廓,成为最强烈和最重要的城市景色。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6座,明代即有之。现修复的北门城楼,造型稳健,气宇昂然。建筑形制为三重檐二层檩歇山回廊式,通高16.14米,面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4米,采用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做法。在工艺上多采用地方手法,保持了平遥古建筑的地方特征。如立柱侧角,平板枋与额枋断面呈“T”形,包括歇翼角抹角梁做法,耍头、雀替、梁头、枋头以及吻兽勾滴等均依地方之“则例”做法。西门城楼其形制为重檐二层三间七檩歇山回廊式。通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室内减少中柱二根,廊柱、金柱侧角收分70%。一层明间前施格扇,后设板门,前后槛窗为圆形。二层设围栏,廊柱上施双昂五踩斗拱,前后装修为隔扇,屋顶灰瓦蓝绿琉璃瓦剪边。

城墙的角楼是建筑在一座城池四个角上的楼橹。每一座城池的拐角都是城防中的不利点。因为墙体的连接处多呈直角,视线狭隘,在防御中往往形不成正面作战的“边防线”而形成死角,所以许多城的四角要建筑弧线型的或者是抹去直角弯度。而角楼的出现,恰好解除了这一弊病,城池四角先凸出墙面形成角台,这样加大了防守面,又在角台上增建角楼,切实增强了高空侦察和阻击能力,成为一座城池不可缺少的防御措施。

平遥城墙的角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二层四面开圆形桁望窗,楼身为砖砌,内置木楼板,楼顶为十字歇山式。集防御和美观为一体,这四座军事据点还嵌有文化品位很高的匾额,分别是∶西北角楼“霞叠”,东北角楼“月”,西南角楼“瑞蔼”,东南角楼“凝秀”。

从建筑的外观效果而言,角楼介于城楼和敌楼之间,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建筑上都具有过渡和呼应作用。从美学效果上讲,这些楼橹打破了城墙笨拙的僵局,点缀于凝重的建筑形体,增强了起伏多变、虚实相间的空间效果。

城楼角楼固然为重要设施,但敌楼也必不可少。平遥城墙每隔40~60米建有一座敌楼。敌楼在平日可供士兵休息避雨,战时则存放烟火设备和擂石等武器,借助凌空的建筑,组织抗击敌人的进攻。环城共有敌楼72座,和周城的个垛口组合起来,以数理而隐合了孔子“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的历史典故。

在平遥城墙上东南隅,还建有一魁星楼,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0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年),楼设双层,通高24米,下砖上木。这座魁星楼既体现了孔子儒学文化同城墙的再次巧妙的结合,也迎合了古代文人科举时流传的俗语魁星点头,独占鳌头的说法。

在城墙外的凸出部分称为“马面”。马面伸出墙外,平面呈“凸”形,有利于反击攻城的敌人。平遥城墙马面使用××53毫米的手工青砖砌筑,正面坡度15%~17%,测面坡度有6%~7%,墙体厚60~70厘米。每隔40~60米间筑有一座马面,这样的距离正是古代弓弩有效的射击范围。每两座马面与大墙又形成了“凹”形,实战中左右呼应,旁敲侧击,使敌人陷于三面包围之中,腹背受敌。

城墙顶外侧筑垛口墙,垛口墙高2米,厚53厘米,射击孔25×17厘米,瞭望口40×40厘米。护城军士以此遮体,防御矢石击中。内侧筑有女儿墙,内侧垂直,外侧坡度为3%,墙高60~90厘米,厚34厘米,作用同栏杆,是城顶的安全保护措施。

城墙顶一律为砖砌平铺,散水于里墙通过砖砌排水槽向城内排水,挡土墙外侧底部,顺大墙走向筑有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散水高1米,顶部为半砖侧铺,大墙处宽3~5米,马面处宽2~2.5米,排水坡度为5%~6%。城墙上下的踏道,称"慢道"。设计上为了立面上的要求,斜坡打破了静止的横线,使城墙和城楼在构图上产生了生动有趣的变化。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票号博物馆)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