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去到的是位于四川东北部的阆中古城,这里和安徽徽州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并称中国四大古城。阆中的名字有两种解读,一种来源于说文解字里,阆是高门的意思,这是把阆中的山峦比作高门,高门中的城市就是阆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嘉陵江在流经阆中的一段在古时被称作阆水,而那些山被称作阆山,阆水阆山中的小城自然就是阆中了。
走进阆中,一座独属于古城的气质会立刻包裹住你,多年的历史,为他留下了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群,游走在阆中古城,你不经意的一次驻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不同年代的历史底蕴。而今天我们先选择一处,一起走进四川贡院,去感受一下蜀中的科举文化。
四川贡院,也叫阆中贡院和川北道贡院。不管哪个名字叫起来都朗朗上口,逼格满满,但是很多人更习惯叫他的混名,考棚,考试的棚子,多么通俗易懂,还接地气。走进公园可以先跨龙门,说白了就是一道高约60公分的门槛,但是跨龙门是有讲究的,不能像根弹簧一样噌地弹进去,而是要撩开衣襟,先迈左脚进入才行。古时以左为尊,只有左脚先过龙门,才算是真正的过了龙门。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考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就是考场了。虽然我们经常以考棚称呼阆中贡院,但也不能随随便便脑补出一个用稻草搭起来的棚子,考场不是毛房,而是青砖垒起的一间间宽敞的隔断。虽然茅房里做的事情也会出现在这一间间的考棚里。在科举考试进行的时候,考场会按照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往下排号,相当于今天的考生考号,因此这一个个的隔断间也叫号舎。
考试总时间长达9天8夜,在这9天的时间里,考生的吃喝拉撒睡全部要在号舍中解决,基本上是每3天一科的节奏。第一场考诗赋就是命题作文。第二场考帖经和帖括,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和问答题。第三场则是一张白纸自由发挥,考的是策论,就是对社会时政的议论文。
考生进入贡院之前,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也就是度无死角的搜身。当然老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作弊也依然无法杜绝。在技术落后的古代,抱有侥幸心理的更是层出不穷,所谓无死角搜身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要知道科举和如今的高考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在今天就算你天资聪慧,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是要继续努力找到好工作,继续奋斗,才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在古代一场考试后,人生的分水岭会立竿见影地出现。昨天还落魄街头的寒门子弟,今天就可能耀武扬威地招摇过市,变成精英阶层。正所谓得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在这种一步登天的诱惑下,古人要是动动小心眼,绝对能让你瞠目结舌。为了防止作弊,考生入考场前会统一洗澡,统一服装,甚至在号舍前一对一地安排了号兵监视,这些号兵都是高大威武,却不识字的文盲。
舍内书生舍外壮士,九天八夜可以说是相当和谐了,但是再强壮的人也有打盹的时候,于是到了月黑风高夜,就是考生们智慧大爆发的时候了。有人把小抄藏在凝固的蜡烛中,也有人把信鸽藏在食盒里带进考场,利用信鸽带出考题,再把答案带回考场,这招用的人还颇多,只是信鸽瘦弱,带不动太沉的纸张,而长达三天一科的试题自然是要有一番长篇大论的。于是枪手老师可能会在考场外用老鼠胡须制成的毛笔,精雕细琢出一小张的蝇头小楷,为了节省纸张,往往正反面充分利用,堪称旧式的环保主义先锋。
然而有位考试的大神却相当厉害,他在抄小抄时愣是把枪手老师在小抄上提示用的,后面还有抄进了卷子里,所以鸽子进进出出没被发现,反而是这后面还有4个字,暴露了他的抄袭行为。再后来用飞鸽传书作弊法的人越来越多,监考官便放老鹰专吃鸽子,再后来鸽子越来越少,老鹰越来越多,大家想着飞鸽传书不灵了,老鹰总不会吃老鹰吧,干脆又玩起了飞鹰传书。于是某年监考官在贡院外放起了鞭炮,吓得老鹰不敢落地。也吓得的不少考生神经衰弱,心惊胆战,导致那一年的浪中贡院竟没有一人中举。
事实上这九天八夜并不好獒,古代科举没有年龄限制,多大年龄都可以考,在考中秀才之前,你即使七老八十也是一个童生,历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叫梁浩,高中时已经82岁,这个年纪迎娶白富美是有心无力了,只能安安稳稳地做个官。在唐朝有一个说法,30老明经,50少进士,明经是当时的一种科举科目,内容较浅,级别也较低,说的是30岁高中明经,已经算老了,但50岁高中进士却是很年轻的。
古人又说学无止境,所以在当年的考场里,五六十岁的考生比比皆是,然而年纪大了,风险自然也大,以人活七十古来稀为标准,五六十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危老人了,而贡院的规矩却是一旦开考,号舍就会上锁,即使发生火灾也不能开锁。当高龄考生发生意外病死晕死,规矩依然是规矩,要想让人出考场,只能用竹竿从墙上撑出去。如果父母离世,考生奔丧守孝,只能从房顶揭开瓦片钻出去,可见当年的考试制度之森严。
考卷交上会有专人腾抄卷子,防止考生笔记被认出来有失公允。当然誊抄的工作量不小,差的卷子会被直接淘汰,只有过了初选的卷子才能有幸得到誊抄的待遇。考官在阅卷时看到某个字用得精,就在字上画个圈,某句话写得妙,就在这句话旁画个点,这就是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
在阆中曾出过4位有名的状元,巧合的是4位状元恰恰是两对兄弟,分别是唐朝的尹淑、敏吉和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说到陈尧咨可是不得了,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成绩好不说还文武双全,考状元之余不忘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练就了超群的射箭本领,甚至一路射进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文章里,虽然欧阳修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欧阳公的文章开头大大表扬了陈尧咨的本领,说他擅射,射箭的本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陈尧咨经常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练习射箭,这一天有一个挑着担子卖油的老头路过一打眼,看见了正在练习的陈尧咨,于是饶有兴致地放下担子,看他射箭。陈尧咨十箭里能种八九箭弹,老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陈尧子忍不住问他,我难道不厉害吗?老头淡定的回他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没啥大不了的,你只是手法熟练罢了,然后拿出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一勺油倒出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完全没有沾到油。老头接着说,我也没啥大不了的,也是熟练罢了。这便是卖油翁的故事,也是典故,熟能生巧的由来。
走出贡院依然意犹未尽,我们无法知道这座伫立在古城里的贡院究竟藏着多少蜀中的科举文化,短短的一期节目揭示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只有你亲临此处才能感觉到这座冰山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