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晋祠堡么

历史悠久的晋祠村,坐落在悬瓮山下,难老泉畔,是太原晋源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得名自大名鼎鼎的晋祠,而在五百余年前,它的名字是“晋祠堡”。

晋祠堡(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已是明朝中期,大约在景泰或成化年间,元朝的残余势力和南下的胡人,不断的袭扰着太原。当时的太原县知县,为了阻挡他们的入侵,在晋阳大地上设营、修寨、建堡,共营建了“九营、十八寨、二十三堡”,其中一堡就是晋祠堡。

晋祠堡紧邻晋祠而建,堡墙以石头包筑,高达5.7米,与西侧的晋祠相接。堡内是一条自北往南,由高而低的长街,东西宽约多米,南北长近米,以景清门(景清门南迁前,约在今晋祠正门以南不远处)为界,分为北堡和中堡,相接处建有三官阁。二堡建成后的一百余年里,又在奉圣寺以南,续建南堡,以老爷阁和中堡相接。

老爷阁(小晨于23年初春摄于晋祠公园)

在堡街南北两端各建有一座堡门。南门曰“迎喜”,明万历年间南堡建成的第二年,在此建“大魁阁”,也称“凌霄阁”,后又在磴下建三官庙。阁中下层供奉着三官大帝像,中层另有魁星和仙翁的塑像两尊。

北门曰“承恩”,上有阁楼“真武阁”,又叫“北极阁”,基本与晋祠堡在同一时间建成,后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年)重修。阁中供奉着北极玄天大帝像,菩萨像分立左右,十帅像侍立东西,下方三孔洞穴中,从左至右,依次塑有小铜像五、送子观音像和唐僧玄奘像。另有左右钟鼓楼及僧舍三楹。

此外,在堡街东西两侧还有五座堡门,东门有三,曰“枕流”、“望汾”、“阁门”,门外有雨花寺、老君阁、上生寺、下生寺、明月寺、仙翁阁等寺庙;西门除晋祠正门景清门外,还有一门曰“望翠”,由此即可进入大庙晋祠。

晋祠堡水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晋祠堡除了有着安如磐石的堡墙,和集中的敬神祭祀之所,还拥有极为发达的水系。从晋祠流出的河清北河(智伯渠)、陆堡河等河流,向东进入晋祠堡,居民在两岸建起数十座磨坊,堡中整日晋水潺潺,水磨隆隆。直到清朝,晋祠三堡依旧商贾林立,字号纷呈,虽比不上祁县、平遥等地的繁盛,却也是地处要津的三晋重镇,

民国以后,晋系军阀的将领相继在此,修建自己的私人别墅,除了陈家的息庐、荣家的陶然村等别墅群外,还有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的在田别墅。这是大发横财的周玳,于民国十八年(年),在晋祠附近以两千银元购得20亩土地后兴建的公馆,也被称作“周公馆”。

德隐斋(小晨于23年初春摄于晋祠公园)

新中国成立前后,晋祠堡曾是这一带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后来随着晋祠的发展,曾经周三百丈的堡墙,连同除景清门以外的六座堡门都被拆除,仅有一小段堡墙,遗留在晋祠北庙门延釐门的东侧。北堡和中堡内明清以来的民居商铺,以及东门外的多座寺庙都被拆毁,改建成为了晋祠公园。南堡亦在拆迁之列,三官庙被拆改为学校,大魁阁被拆毁以畅通道路。

但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几座旧时堡内外建筑留存了下来,包括公园中路在田别墅的主体建筑德隐斋(又名南大厅),及其东侧的清代石狮和“金鸡独立”坊,还有一座被称作“中堡楼”的二层小楼。中堡楼始建年代不详,曾是明清时期晋祠堡民居院内后罩楼,原有三层,下两层为砖砌,四面辟窗,每层转角均设有木梯可上下,第三层为木构,已毁,只余砖砌花栏墙。这是中堡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

中堡楼(小晨于23年初春摄于晋祠公园)

中堡楼的斜前方,是近些年重建的市楼,它曾位于中堡和南堡之间,人群熙攘的闹市,下方是旧时南堡的北门,上方为老爷阁,始建时间无考,明嘉靖四十五年(年)被焚毁后重建,阁内曾供奉着关圣帝君神像,因关圣帝君被尊称为“关老爷”而得名。

市楼东北方,是复建后的东园,这里原是杨二酉的私家花园,约建于清乾隆年间。除了东园,还有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的刘大鹏的私家花园潜园也被复建。

东园(小晨于23年初春摄于晋祠公园)

尽管如此,晋祠堡的消失依旧令人惋惜。它与晋祠相伴数百年,如今一个声名盛大,一个寂寂无名,多少人为晋祠而来,却少有人为它驻足停留。

你,还记得晋祠堡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