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里的文化苦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看平遥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友人的分享中得知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中有一篇专门写对山西的记忆。第六章《抱愧山西》中着重记叙了山西票号的故事,平遥这个名字在其中多次被提及。而今我也跟着先生的脚步,来到了这座我向往的古城。

通过余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看出,这座古城曾经是山西乃至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今省会太原在明清时期由于经济地位的转移,地位甚至曾一度逊色于晋中,近现代重工业的发展,山西的经济中心才转回太原。这也是为什么这里曾有“中国华尔街”的美誉。还未进入古城,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外壳首先映入眼帘,砖是长城砖,土是黄泥土,古城周边也少有现代建筑。即便是这样,也掩藏不了这座小城的繁华。

古市楼

正处于旅游旺季,前来游玩的人也很多,古城进出不需要门票,城中还住着本地的居民,故街道格外的热闹,说起这个来,这里确实是个穷游的好地方。这些街道本身就有他的文化底蕴在里面。我首先寻找的便是书中提到的“日升昌”,作为中国银行的鼻祖,坐落在这个小城里着实让我惊奇和敬佩。在古城西大街上,我对每个门脸都仔细打量,我感到被一股气势所压倒,这实在是一条神奇的街,经历了一二百年的风雨,处处都显得有些苍老,但风韵犹在,高墙林立,大门森严。这里一定就是古代精英富人的聚集地了,后来我才知道西大街就是古代经商之人的办公场所,建筑相较于其他街道的高大也就不足为奇了。西大街每一个门庭我都打量过,每一个都像极了书中提到的那座宏伟建筑,却也都不是,我在两扇黑色大门前停了下来,门上的匾额告诉我这就是我所寻找的“日升昌”。

平遥古城-日升昌记

这个中国银行的鼻祖就静静地坐落在街道的南侧,由于我还未来得及买票,只能在门前静静观望。遥想当年几个聪明的山西人创立了这个票号,改变了交易需要实银运输的局面,南北也因此卸下了沉重的银担,揣着日升昌的“支票”闯荡四方。这无疑是里程碑式的跨越。山西平遥一带,物产并不是很丰富,但朴素的山西人并未因此而抢掠造反,用我们熟悉的历史观念去脱离贫困,而是投身商业,通过自己智慧创造晋商的辉煌。商业的发展,伴随的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商界精英聚集于此,也促进了菜馆旅店的发展,南味北味都在这里得以体现,西大街是工作办公场所,那么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也是不可缺少的了,而今最繁华的城中街道,当属古城南大街了,在南大街开店的大多是外地人,所以这里也汇聚了四面八方的吃食和商品。虽然现在多了很多现代的招牌,招牌也都刻意仿古,时代在更迭,南大街的热闹也在变化着。

南大街

夜晚的南大街是个消暑闲逛的好地方,晚饭后,景点也都关门了,南大街是闲不下来的,夜色下的古城绝对不可以错过。

为了能更好地感受这座小城,一定得选临街的旅店,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坐着,要点小酒小菜,看着来往的人群,若不喜欢热闹,南大街上有几家大的宅邸,宅子深,安静,坐在老院子中,保留自己那份温存。

旅行中最好的事情莫过于见到新的事物,开阔自己的眼界,吃到异乡的美食,身边有自己亲人朋友,遇到可爱的陌生人,一家旅店给了我这些快乐,我入住了一家本地人开的旅店,我问店小二店名的来历,小二也不能言其妙,饭店名谓洪武记,旅店谓之德盛楼。可能是用明代第一个年号洪武作名吧,明代始,这宅子便一直坐落于此,店家以此作名,既能突出年代感,又符合历史客观。古城中的这家饭馆和城外不同,城中的这家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热情,为了在诸多饭馆中展露头角,除了硬件上的支持,服务上的软实力更是必要的。相比更大的酒店,城中饭馆给人种感觉就是店员就是在为自己做事,老板也没有架子,你看到的那个穿着黑袍,忙里忙外跑走的店员,可能就是这家店的老板。这群可爱的年轻人和这家古朴的店共同组成了我旅途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与其说是来旅游,不如说是来遛弯,平遥古城不像大部分景区那样,需要一直赶路行走,它更像是回到了乡下老家,每一条街道都古朴优雅,每一个人的脸色都轻松自然,这里早已抹去了功名,抹去了工作,与以前的繁荣不同,现在的平遥古城更像是一个生活的城市,没有行色匆匆的人,没有繁琐令人生厌的事物,一切都回归了古时候。游历了名山大川,来平遥找一个位置,早上喝点油茶,然后在古城溜一圈,中午吃碗面,面是不能少的,下午逛逛小店,看看剧,晚上去灯火下热闹热闹,这样才是放松自己,才是旅行应该有的乐趣。古城不小,但要把它逛下来却也不觉着累,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事物,走路就如上瘾一样,你会很想知道,下一步你会在哪里,遇到哪一个有趣的人或事。

表白古城的云,黑云之下的城墙别有一番神秘之感。

平遥此行,余先生谓之文化苦旅。你我旅行的目的各有不同。共同之处都在于享受文化带来的直接感受,你大可不必将旅行作苦旅,现代人本来就很忙了,若你从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到此地,你就尽情享受小城的慢调生活吧,古城的热闹会盖过烦恼,古城的人会带给你旅途的快乐。

祝你也在这里遇到可爱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