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上竞风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掠影
图①年9月15日,俯瞰永吉高速公路石家寨互通。当天,永吉高速古丈至吉首段建成通车。古丈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至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摄
图②年9月14日,绿色环抱的十八洞村干净整洁。湖南日报记者李健摄
图③年10月31日,吉首市乾州新区,高楼林立。刘振军摄
图④8月11日,俯瞰湘西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于年7月开工建设,经过10余年的“产城融合、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已逐渐成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刘振军摄
图⑤8月4日,花垣县双龙镇岩锣村文化广场,当地妇女村民在表演苗族鼓舞。龙艾青摄
图⑥1月23日,凤凰县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苗族搬迁户在参加同康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的岗前就业技能培训。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郭立亮摄
图⑦7月7日,凤凰县禾库镇禾库安置区,中国凤凰“六月六”禾库苗歌会暨帐蓬美食节举行,苗族同胞身着盛装共同庆祝苗族传统节日。
张术杰摄
年3月27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在采摘春茶。该村种植茶叶已有上百年历史,是湘西黄金茶的主要种植地。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童迪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彭业忠通讯员田明峰
秋天,湖南西部雄奇壮观的武陵山层林尽染,似一幅巨幅山水画。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们,或开着车子穿行在高山峡谷茂密林间,享受着高含量的负氧离子;或漫步在古老村寨的石板路上,陶醉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着万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过去,这里山高路远,偏僻闭塞,贫穷落后,匪患严重,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剿除匪患、大搞建设、消灭贫困。如今,湘西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秋收季节,记者穿行在湘西州土家苗寨,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湘西州发生的奇迹而惊叹。
1.精准扶贫成典范
9月20日,是湘西州州庆日,加上国庆节临近,本来游客就多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天游客更多。“我们村干部和很多村民都没有休息,在疏导交通、搞好服务,让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乐呵呵地说,如今,十八洞村不仅脱了贫,还成了热门景点——精准扶贫学习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视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八洞村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
5年多来,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等“十项工程”,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好路子。
年至年,湘西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3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个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是湘西州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湘西州也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范之一。
目前,湘西州形成了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万亩精品农产品园24个、千亩标准园个、融合示范区16个、田园综合体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贫困村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覆盖贫困村个,50.88万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76.8%的贫困人口脱贫。
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十八洞村一马当先,全村户名贫困人口,于年2月全部脱贫。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元增加到元。
2.基础设施大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
年9月,古丈至吉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湘西州8个县市全部通了高速公路。
今年9月25日,黔张常快速铁路龙山段将进行联调联试,12月底将正式通车,全省最偏远的龙山县离开通列车的日子不远了。
这是湘西州境内第二条铁路。同时,途经湘西州境内永顺、古丈、吉首、凤凰等地的高速铁路——张吉怀高速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湘西州境内第一个民用机场——湘西机场工地上,也呈现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除交通外,还建成了一大批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湘西州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
过去,湘西州群山阻隔、交通闭塞、民生维艰。为打开山门、畅通内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州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交通建设热潮,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年,实现县县通公路;年12月,第一条铁路枝柳铁路湘西州段建成通车;年12月,常吉高速通车;年,吉茶、吉怀高速公路通车;年,张花、凤大高速公路通车;年9月,龙永高速公路通车。目前,湘西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多公里,是年的24倍。
7条高速公路,在湘西州形成了高速交通网络,州政府所在地吉首市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之一,全面融入了长沙、重庆、贵阳、桂林4小时经济圈。
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组成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将带着湘西州以更快的速度,跑向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美好未来。
湘西州还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创建“互联网+”先行先试示范州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成基础数据网、智能网、程控交换网、虚拟交换网等通信网络,所有乡镇通宽带,实现县市、乡镇、交通干道、主要景区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92.3%,行政村4G覆盖率达99%。湘西与世界之间实现了网络“零距离”。
通信发展催生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经济新业态,龙山百合、里耶脐橙、泸溪椪柑、古丈毛尖、黄金茶、猕猴桃等成为“网红”,大步走进各地市场。
如今,受益于基础设施改善,湘西州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变,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3.“美丽湘西”变现实
70年弹指一挥间,湘西州旧貌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要求,坚持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总愿景、总目标,凝心聚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面貌大变样,“美丽湘西”逐步变为现实。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湘西州政府所在地吉首市城镇扩容提质全面提速,吉首东西南北大环线、地下综合管廊、城区道路提质等工程全面完成;湘西经开区路网工程、湘西州文体会展中心等项目全面完成;7个县城新区拓展和老城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全面实施,全州30个中心集镇建设加速推进,“两房两棚”“两供两治”项目有序推进。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湘西州在规划中坚持“全州一域、城乡一体”理念,不仅修编了8个县市的城市建设规划,还在湘西经开区编制了“州府新城”规划;个非城关镇、60个乡、个村庄、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82个中国传统村落,都制定了相应规划;湘西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年)初步方案也已完成。目前,初步形成了“1个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时通勤生态城镇群、1小时旅游经济圈、7个县城区域节点、30个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体系。
自年开始,湘西州还大力实施“城乡同建同治”工程,即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产业同发展、环境同整治、事务同管理。结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湖南省生态村建设,着力创建精品村、示范村,努力把湘西州建成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宜居和谐大家园。一大批有特色、有前景的美丽乡村亮丽呈现,十八洞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龙山县乌龙山大峡谷周边村寨、吉首市矮寨景区周边村寨、凤凰县传统苗寨等村寨成为新一轮乡村旅游景点。
同时,自治州将“城乡同建同治”与“美丽湘西”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乡村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美化、特色民居保护、创业富民强村、乡风文明培育“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个、示范村个。
与祖国同奋进与时代同发展
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叶红专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龙晓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砥砺前行,踏上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光明的道路,迈出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铿锵的奋进步伐,取得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辉煌的发展成就。70年间,湘西州从偏远封闭走向繁荣开放、从贫困落后走向全面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州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
决战脱贫攻坚即将摆脱千年贫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时的殷切嘱托,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年至年,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脱贫攻坚形成决胜之势,全州减贫人口之多、群众增收之快、脱贫基础之实、农村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