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小黑盒——Dawn
叁佰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四川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阆中古城“5A”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截至年,古城已有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诗人杜甫曾在这里写下了“阆中天下稀”的千古绝唱。“千水成垣,天造地设”。良好的风水,让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这里修行,大师袁天罡在这里隐居。
有多年历史的阆中,是一座文化宝库,众多而珍贵的文化遗迹,构成了阆中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灿烂生辉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阁、华光楼,气势雄浑的张飞庙、杜工祠、张宪祠,阆环福地的观音寺、巴巴寺,古朴壮观的天宫院、河楼庙、五龙庙、清代考棚等数十处人文景观灿若星群。
阆中山、水、城如唇齿般相衬相依,人居环境妙趣天成,堪称典范。自战国中期,巴国迁都阆中以来,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辖治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经营。三国时期,阆中便是声名远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使阆中的建筑格调骤然上品位、成规模,始有阆苑之称。
此后历代王子皇孙,朝廷命官在羁留这块“风水宝地”期间,纷纷聘请能工巧匠,或兴土木以建府第,或择佳处以修别殿,逐渐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堪称中国“四大古城”之首,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可多见的一项珍贵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安徽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歙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歙县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升,明代著名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许国,清朝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等文人名士;制墨大家曹素功;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汪士慎、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近代经学大师吴承仕和经济学家王茂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皆出于此。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前年),明代洪武三年(年)扩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
平遥现存有6座城门、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平遥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抵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长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千米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循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
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南宋宝元年(年),木氏先祖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宝二年(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
民国二年(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民国三十年(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年,丽江撤地建市。年,将大研古镇设立为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也包括在其辖区内。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接风楼、十月文学馆、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丽江古城徐霞客纪念馆等景点。
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