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世界》年04期马杨悦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历史悠久,已逾余年。明洪武三年(),在世代延续的原有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加厚、增高、包砖,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明、清两代所进行的二十余次的修葺、补筑,又使得完整的城池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除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更拥有精美的城北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塑像和城西南双林寺的明代悬塑。年12月8日,平遥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年编制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笔者曾参加了当时保护规划的编制。年12月3日,平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评语是∶“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风貌特征,是一幅展示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图一)。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扩建以来,以南大街为中轴,市楼为中心的格局和古城面积基本未变,不仅保存着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巷、古店铺和古民居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文物群,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原型,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
尤其是平遥古城的街巷,基本形成于明初古城重修时期。格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对应,素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蜓巷,数不清的一线天”之说,意喻街巷之多。城内实际共有大小街巷条,总计长度39.3公里,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东西向大街主要有东西大街,位于南大街北端,东有清虚观,西有集福寺(今不存)城隍庙街、衙门街(今政府街),一字贯通,城隍庙、县衙署左右相对于街北侧。南北向大街主要是南大街,由南门而北,穿过位于古城中心的市楼,北达东西大街。城内东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南大街构成“干”字型商业集中的街市。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城内各大街通小街,小街通支巷,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大街宽度均约为5米,一般街巷宽度递减,最窄的巷道不过1米。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中最主要的街道之一,是平遥古城内“干”字型商业街中的“一纵”,南起南门(迎薰门),北至东西大街,全长米,宽度为5.1米,沿街共有店铺、民居百余处,平遥古城中的制高点市楼,即位于南大街北段。其中北起东西大街南至鸡市口,为其精华地段,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共汇集大小店铺38处。由明、清至今,南大街一直是平遥古城内的商业街,并基本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
由于南大街形成的历史久远,临街店铺与民居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年、年、年、年数次对南大街道路的修建,也对古老街道造成一定的建设性破坏。沥青路面、电力杆线、通信杆线、照明杆线等现代化的设施与古老街区的环境和氛围格格不入(图二)。
年开始至8年,平遥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南大街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办公室”,对南大街进行了保护、整治。南大街保护整治的内容∶(1)临街铺面按原貌进行维修整治,油饰彩画,恢复老字号的招牌、商幌,共有间铺面得到整治。(2)按传统工艺共整修民居院落68处,间,平方米。(3)采用传统材料或条石或方砖,重新砌筑台阶,清除水泥抹面,重新铺砌街道路面,去除沥青路面,恢复了历史原貌。(4)拆除线杆,线缆入地。(5)设立禁行标志,设置禁行设施,使其成为商业步行街(图三)。
保护整治后的南大街,成为平遥古城中最具有“韵味”的商业旅游街,历史文化氛围彰显,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起到了极大的宣传、带动作用,提高了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信心,并加深了中外游客对平遥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
平遥古城中的街巷,是平遥历史文化名城非常重要和最具基础的构成内容。设想假如平遥只是一座古朴雄伟的城墙和散布在其中的几处流光溢彩的文物古迹,而没有古色古香、别具韵味的街巷,那将会使历史文化名城变得毫无生机与活力,所以平遥古城街巷的保护非常重要。保护好平遥古城的街巷,才是真正全面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之举。
怎样去保护平遥古城中的街巷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1.平遥古城街巷的类型与特色
平遥古城的街巷旧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数不清的一线天”的说法。现状城内共有大小街巷条。街巷类型按其级别或规格来分,有大街(主要为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小街及小巷。按其路面铺设形式来分,有沥青路、条石路、石板路、方砖路、预制混凝土块路、粘土砖路以及土路等。按其使用功能来分,有商业街、交通性街道(如环古城墙内的马道街)、生活性街巷。
平遥古城内街巷的特色体现在∶大街两侧多为店铺及富户住宅,建筑华丽,装饰考究,路面条石、方砖铺砌,街道宽度与建筑宽度之比约为1∶1,视野平缓开阔,展示着古城历史上的繁华。
一般街巷两侧建筑立面简洁,由于注重宅院入口处的细部处理而富有变化,屋顶、山墙、院墙的高低起伏形成变化的天际线,连续绵延的青灰色墙面塑造了古朴浓厚、层次丰富的街景,由于街巷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约在12至14之间,而具有较强的封闭感。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平遥古城内的街巷,历史上基本为土路面,目前硬化的街巷只有条石方砖路面6条、沥青路面14条、预制混凝土块路面4条、粘土砖路面24条,只占到古城内街巷总条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街巷硬化面积也只占到街巷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对“外”服务的街巷建设情况好,对“内”为古城居民自身服务的街巷差,很多的生活性街道(主要为小街巷)仍为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图四)。
在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由于种种原因,整治不彻底,如西大街、城隍庙街,仍有现代造型与风格的建筑,与古街道风貌格格不入,非常刺目。还有个别的店铺,门窗加设了卷闸,或设置了灯箱,亦与古建筑氛围不协调。古城街巷上公而奇缺。以南大街为例,在保护整治后的余米的商业步行街上,仅在南端有一处公厕。
由于平遥古城内,还住有为数不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收获季节利用为数不多的硬化路面打场晒粮,不仅阻碍交通,也对古城的街巷景观构成严重影响。
古城内的街巷,多数狭窄,使得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另外,狭窄的街巷中,林立的线杆,密布的线网(图五),也对平遥古色古香的街巷景观造成了一种不协调的视觉污染。
3.古城街巷保护的思考
平遥古城是人类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街巷为其极具观赏价值的空间立体景观内容。平遥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在关心注重平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为恢复街巷历史风貌,所做的工作与努力已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平遥古城内的主要大街,保护整治已基本完成。
但是,平遥古城内还有不少街巷脏、乱、差的环境,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极不相符,影响着平遥古城的整体形象,保护古城街巷、改造古城道路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笔者认为,在平遥古城街巷的保护与利用中,还应进一步做些工作。
(1)首先是公厕问题。由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厕所是“隐”的地方,故在平遥古城内的主要街巷上,基本无公厕。而古城内的街巷,必须保留原有风貌,也不适宜在临街的位置上修建公厕。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旅游者内急时,一般是找一些民居院落,经与主人协商后解决问题。由于此事发生较多,使得个别民居院落大门处示有内无厕所的告知。
笔者认为,其实利用有条件的非典型民居院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或政府投资,或由居民自行投资,改造设置一些设施完善的公共厕所,并设置指引标志,来解决游客的如厕问题,由投资者或管理者受益,不失为平遥古城内解决公厕问题的一个办法。
(2)古城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垃圾点设置的问题。现在南大街等商业步行街已无垃圾堆放点,傍晚时分,由环卫队的小型封闭式垃圾车沿街收集,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在其它的街道上,露天垃圾堆放点不时入目,脏乱现象影响到古城的旅游环境。笔者认为,关于环境卫生工作,应由政府早日出台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相关内容,加大环卫队伍力量,增添环卫设施,古城内不设垃圾堆放点,垃圾分区定时收集。另外,在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街巷,按不同的间距设置与古城环境氛围相协调的封闭式垃圾箱,并配备保洁员。这样,才能极大地改善古城的整体形象。
(3)关于古城街巷的夜景问题。现在南大街与西大街,因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所多,夜景景观效果较好。而其他街巷尤其是一些小街小巷,照明问题尚未解决,更无夜景可谈。其实领略夜幕中的古城风貌,别有一番风味,更能引发游人的思古幽情。“白天逛街,晚上睡觉”是平遥古城旅游业的症结之一,目前的“一日游”或“二日游”均是白日游,游客不能充分体验、感受古城夜色美的一面。如果平遥古城街巷的夜景景观得到更好的开发,并结合扩大到古城墙夜景,夜游平遥成为可能,将会延长游客的旅游活动时间,增加游客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所以,夜景的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应在《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所述的古城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古城交通组织与交通管理措施。内容应规定有∶除为旅游者服务的电瓶车、三轮车和消防车、救护车、垃圾清运车等特殊车辆外,禁止其它机动车入城。古城内单位与居民所使用的机动车,签发入城证,并分地段、分时段、分类型管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名城,创造旅游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减轻由于古城街巷较狭窄而引起的交通压力。
(5)在目前古城街巷的保护整治中,由于财力有限,政府与社会